每次到廟裡拜拜求籤總會使用筊杯,跟祖先溝通要擲筊杯,選爐主也要擲筊杯,但你知道筊杯是怎麼來的嗎,為什麼會是這個形狀呢?它還有什麼你不知道的功能嗎?宋代學者程大昌在《演繁露‧卜教》中說到以筊杯祈求神祇指示的行為稱為卜筶(ㄍㄠˋ),而卜筶(ㄍㄠˋ)使用的杯珓,是直接採用蚌殼,依據俯仰情況判斷吉凶。後來才逐漸改用竹子、木片,但仍做成蚌殼狀。因蚌殼像杯子般可盛水,是為「杯」;珓的發音和「敎」的發音類似,表示藉由杯珓的仰俯情況傳達神佛的之意給予指示,於是使用「珓」一字。 但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筊」,有一說是採用竹製或木製之後,為了辨別清楚而順勢更改,另也有人堅持使用「珓」。現在也越來越多廟宇也改用塑膠製的筊杯,只要知道緣由無論使用哪一個,其實都是相通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傳二十四孝中丁蘭《刻木事親》也是筊杯的由來之一。但故事的版本諸多,挑選幾則來看即可。一是說幼年父母雙亡,因思念父母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把雕像當成活人般,每天噓寒問暖。久了,妻子對木像不太恭敬,好奇的拿針刺木像手指,木像的手指竟流出血。丁蘭回家看見木像雙眼含淚,知道妻子做了如此大逆不道的事,就將妻子休離。另一說則是丁蘭幼年喪父,僅靠母親一人撫養,但他脾氣暴烈時常對母親大小聲。當他有機會上學後,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決定改過自新。隔天母親來送飯時,他想向母親道謝,手上卻還拿著鞭子。母親以為丁蘭要拿鞭子打她,轉頭狂奔卻撞上一顆梨樹而死。丁蘭於是將梨樹砍下,請工匠雕成母親的樣貌,又另裁了二片木頭做成俯仰陰陽兩面,任何事情皆以此請示母親,據說這就是筊杯的前身。雖然看起來似乎是後世穿鑿附會,而且硬要說的話,應該是與家中神主牌較為相關,但筊杯作為占卜請示的器具這一點是無庸置疑。
怎麼分辨陰陽俯仰,平坦的一面為陽面(仰/正),浮凸的一面為陰面(俯/反)。知道正反之後,就可以開始擲茭杯跟神明請示了。相信大家都知道一正一反是聖杯(允杯),表示神明答應可以去做。全部都反面是陰杯,表示神明說不行。全部正面是笑杯,表示問題可能沒說清楚,或者心中已有定見,無論允不允都會去做的話,神明也只能笑了。還有一種是立杯,不過出現這種情況的機率微乎其微,據說是擲杯者沒有刻意祈求任何事情時才會發生。但無所求又怎麼會擲杯呢?所以普遍會被認為是一種神蹟。
小提醒,家中供奉祖先者也可以使用筊杯請示,但若逝世未滿一年或三年,還未合爐(結爐)就不能使用筊杯,僅能以二枚銅板(一般使用十元硬幣即可)暫代。
隨著時代演進,用來和神靈溝通的器具也成為台灣文化印象之一。若走訪觀光勝地、老街夜市,定會看到許多筊杯造型的紀念品。不少設計師也以筊杯作為概念,創作各種生活用品。大眾面對難以抉擇的生活大小事,或是在廟裡搶不到筊杯,善心人士開發的各式APP,讓你隨時隨地都有自己專屬的筊杯可使用。
資料來源(點擊文章標題有傳送門唷!)
全國宗教知識網-筊臺灣大百科全書-擲筊行天宮五大志業-擲筊維基百科-筊杯維基百科-丁蘭瞎密!原來歷史上第一組筊杯是這個 _____。而且由來是…..為何筊杯有兩片?原來是神明的智慧?!
筊杯APP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筊杯 Oracle – 心誠則靈擲聖筊(杯)
二十四孝刻木事親卜筶筊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