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是中國與西方接觸、碰撞、摩擦的重要年代,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史,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隔年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成立,2月宣統帝(溥儀)宣布退位,將近百年的時間,清廷除了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力抗外侮,也一直處於改革派與守舊派的拉鋸。在晚清時期,有位女子對深宮中的慈禧太后,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雖然最後無力改變清朝滅亡的結局,但其傳奇色彩不減,她就是有著「德齡公主」之稱的裕德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裕德齡是清末知名外交官裕庚(本姓徐)的女兒,1886年6月出生在湖北武昌,是裕庚與路易莎·皮爾森(Louisa Pierson,法國人,但也有稱是中美混血)所生。1895年至1898年間,因裕庚代表清廷出使日本,年僅9歲的德齡便和母親、手足,一起跟著父親遷往當地居住;1899年至1902年間,又因裕庚擔任法國欽差大臣,全家改搬到巴黎。
長達6年的海外生活,對正在成長的德齡來說,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她不只學會了流利的外語,還精通多國國情,具有開闊的視野和淵博的學識,儼然成為一名有深度的知識女性,這主要來自國外的那些年,與各階層異國人士的廣泛接觸。有了這樣的背景,也注定了德齡的一生不會太過平凡。
1903年春天,裕庚因任期屆滿歸國,10多歲的德齡也和哥哥、妹妹及母親一起返回清朝。當時正值列強入侵,慈禧太后急缺能貼身輔佐她與各國使節、使節夫人打交道的人手,她從慶親王口中得知,裕庚的女兒們精通外語及西方禮儀,便立刻下旨,召見裕庚的夫人,帶著德齡、容齡姊妹入宮覲見,並將她們留下,擔任她的翻譯,位列紫禁城八大女官。
在清宮的2年,慈禧太后對她們的表現非常滿意,畢竟以前幾乎沒有誰能像德齡那樣,快速且精準的翻譯,幫助慈禧掌握訪客來意,這讓她在接待外國使臣時多了份安全感;對於幾乎不了解西方的慈禧,所提出許多古怪的問題,德齡也總能一一解答,讓慈禧覺得,實在難以離開這樣一位伶俐的女子。
不過,在清朝宮廷的時光,德齡越來越不快樂。保守而險惡的清宮,德齡2姊妹的存在顯得相當「突出」,滿心期盼能帶給中國新氣象的德齡,也是在這裡目睹清帝國如何走向衰亡。
自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帝一直被慈禧太后幽禁在瀛台,對外則宣布皇帝生病,由太后訓政。面對年輕的光緒帝,德齡可以感受到他的抱負,以及他如何希望中國富強,使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然而,光緒帝與慈禧太后之間矛盾太多,慈禧的專制、守舊,與光緒皇帝的開放、改革產生巨大碰撞,注定除弊革新的腳步會受到許多阻礙。
此外,德齡也在與慈禧的相處過程中,發現她經常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嚴懲下人,手段殘忍,是受過西方文化薰陶的德齡難以接受的,讓她十分恐懼;而慈禧對梁啟超、康有為等人的嚴厲批評,也讓她明白,自己幾乎不可能說服慈禧,改變其腐朽的封建思想,接受改革維新,弄不好還將招致殺身之禍。
有關德齡離開清廷的原因和過程,有不只1種說法,但最為普遍的是1905年,德齡因為父親病重,暫時離開紫禁城去往上海;同年12月,裕庚病逝,之後,德齡便以「百日孝」為理由,再也沒有回去過慈禧身邊。
雖然關於公主的封號,外界普遍認為是德齡自己封的,或者只是筆名,方便她日後撰寫和推銷自己在清宮的所見所聞,也可能是在頭銜翻譯時產生的落差;畢竟她雖出身官宦之家,卻非皇族,也無可靠史料證實她曾破格被封為公主。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西方文化都游刃有餘的德齡,在風雨飄搖的晚清時代,中國遭西方侵略的環境下,確實是慈禧太后重要的膀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她自己的寫作,後世也有一些關於她生平的翻拍作品,如2006年推出的29集古裝電視劇《德齡公主》。
1915年後,德齡隨夫遠赴美國,餘生幾乎都在那裏度過。可惜的是,德齡並不長壽,1944年11月的一天早晨,她因在加州遭遇車禍,重傷不治,享年59歲,這位「公主」的傳奇人生也就此畫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