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韋安/侯友宜是在「拆彈」還是「玩火」?

▲新北市長侯友宜一篇千字臉書文是以國家、人民利益為重,想要拆除臺灣「核四政治」、「能源危機」的兩顆炸彈還是他在玩火?(圖/記者陳志仁攝,202112.12.13)
文/韋安-2021-12-17 10:47:41
藍綠公投大戰近2個月,國民黨「逼表派」,對人不對事,不逼臺中市長盧秀燕,和其他藍營縣市長明確表態,卻苦苦相逼新北市長侯友宜,對四項公投一表再表。「黨內人士」也不斷因藍營公投戰線轉為頹勢,向侯不停「甩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媒體最新「十大政治領袖排行」民調中,侯友宜的「看好度」為76.1%,仍然穩居第一。竟然比上一季的73.5%,增加了2.6個百分點。而在藍綠交迫之下,輿論風向也開始轉向朝著對侯有利的方向。

眼看他能安然度過,這次公投帶來危機。然而,由警轉政十多年來,政治調性一向穩健的侯友宜,卻突然以一篇千字表態文,激起軒然大波。

除了引發藍綠攻擊,外界多以侯想爭取中間選民,意圖2024大位等政治謀略和算計解讀。或對臉書中「我思故我在」、「歲月靜好」等語句,調侃奚落。卻忽視,30年的警察生涯,讓侯在槍林彈雨中,養成向來謹慎,安全第一的行為模式,為什麼會有如此反常、驚人之舉?

千字臉書文以及侯對此的後續補充,其實只有兩個重點:「國家、人民利益在黨派之上」;除了藍綠對1218公投,「四個同意」和「四個不同意」之外,提出「經理性、科學論證後,由人民作主的核心價值」的第三種選擇。

而侯友宜如此不顧政治代價的「玩火」之舉,如果理性深入解讀,其真實意涵不外乎:想要拆除「核四政治」,和「能源危機」,這兩顆懸空在臺灣未來天際的「炸彈」。

侯對公投再三表達,「守護人民健康」-反萊豬、「國家安全」-核四重啟、「產業發展」-藻礁三接的立場。不過外界不是充耳不聞,就是假裝不懂。

反萊豬在12月初的10天內,侯友宜三度用具體行動,宣誓「絕不能讓萊豬進來」的立場。比同意或不同意的口號,更為強烈,但仍無法讓黨內挑毛病的「逼表派」滿意。

更為險惡的是,「核四重啟」、「能源危機」兩顆「炸彈」。

核四爭議20年來,從扁政府時期,停建再復工。再到馬政府時期被迫「封存」。儼然已成臺灣社會最重大的政治難題,怎麼可能用一次單純公投來解決?

侯友宜的立場一直沒有改變過,不反對核電,但沒有核安,就不能用核電。核四安全與否,牽扯到物理和社會心理兩個層面。並非靠幾場公投說明會,由民代、挺核意見領袖、少數幾位專家之間的辯論,就能認定,和讓社會大信服。

即使「核四重啟」通過,民進黨政府執政,臺電和原能會,在重啟過程中,「發現」這樣或那樣的「不安全因素」,最後一切都是枉然。

如果換國民黨執政,「核四重啟」則更為麻煩和棘手。為什麼在國民黨全面執政時期,挺核人士口中的「假絕食」者抗爭,就讓馬政府不得不「封存」核四。如果藍營執政,核四以目前的公投形式通過重啟。重啟過程中,激進反核人士流血抗爭、玩真絕食,後果又會怎樣?

當年,幾個高中生「反課綱」,佔領教育部,就讓馬政府不得不收回,實施新課綱的成命。核四這種長期,全民交鋒的爭議性議題,在藍營執政時重啟,更可能引發第二次,類似重佔立法院的太陽花運動。讓台灣社會動蕩,付出更慘重的代價。

不是不能處理核四問題,應該先成立公正可受多數人信服的專家委員會,具體檢核核四安全性過關。再由政府提案公投,由全民決定是否重啟,才有付出最少社會成本,和可能具體重啟的可能性。但負責能源政策的中央為何不作為?反而帶頭,讓國家陷入對立的狀態。

再來看「能源危機」-藻礁三接,這顆未爆彈。台商回流,臺積電等重大投資,勢必造成未來龐大的電力缺口。保護環境(藻礁)、減少燃煤空汙、產業發展之間,形成相互矛盾的怪圈。

1218人民公投選擇,過與不過,都有不同面向重大影響。 臺中市長盧秀燕建議,中央可以做出相關宣示,不會因藻礁公投通過就增加中火燃煤,變相懲罰臺中市民。若真的這樣做,臺中市民也不會同意。

那麼,藻礁公投通過,不要說增加中火的燃煤發電,為了維持現在的已極為緊張的電力供給,電要從哪裡來?中火可以減少燃煤,減少空汚嗎?以核四重啟來彌補電力缺口,從之上的分析中,簡直是天方夜譚和緩不濟急。

侯友宜大膽提出,「國家、人民利益在黨派之上」,「經理性、科學論證後,由人民作主的(公投)核心價值」,做最後的表態和呼籲。想用一己之力,拆除「核四政治」,和「能源危機」這兩顆重磅「炸彈」。

侯甘願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來「玩火」也在所不惜,就像他當年衝向的槍戰現場一樣。臺灣人懂不懂,接不接受,領不領情?1218公投的結果即將揭曉,他已盡到最後一分力氣,為國家,為台灣再拼最後一把。

●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高端策略顧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