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以來,全球投資人、企業家無不對兩大經濟體之間互相脫鉤的速度多加關注,而隨著中國網路叫車公司滴滴在紐約首次公開募股,卻於6個月後將股票從紐約退市的消息曝光,對於金融業來說此番格局更加清晰了。《經濟學人》刊登一篇以「中國以自己的方式吸引全球資本」為題的文章,內容提到過去數十年來中國政府容忍、甚至鼓勵企業在遙遠的他國市場募集資本。當中國第1家公司在1993年於紐掛牌時,跨境上市終於得到了北京當局的認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代表北京當局承認美國市場的資本成本較低、有著更成熟的投資者、更好的公司治理,中國監管機構甚至對被稱為可變利益實體(VIE)的繁瑣工作視而不見,允許野心勃勃的中國科技公司規避國內法規對外資持股的限制。
報導指出,過去兩年來情況發生了變化,2019年時美股市值最高的中企「阿里巴巴」尋求在香港額外上市,如今滴滴更進一步全然退出紐交所,轉變的原因據稱是在中國網信辦的壓力與要求外國企業揭露審計細節的美國「外企問責法」,最後選擇將其上市地點改移至香港。
報導內提到,中國並未切斷與全球金融的關聯,這些轉變並非中國金融的挫敗,反而讓內地市場開放吸引西方的銀行、保險業者進入。許多華爾街公司獲得新執照,大舉擴展中國業務。自2019年以來,摩根大通對中國的跨境曝險增加了9%。過去3年來,外國證券投資則幾乎翻了一倍,達到1.1兆美元。就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打著「共同富裕」的大旗打壓科技巨擘,根據2021年統計至9月的資料仍顯示,流入中國市場的資金超過1000億美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報導指出,「不對稱脫鉤」戰略引發兩個問題,其一是美國的做法是否有效?愈是懲罰在美國上市的中企或購買美國高科技零件的公司,中國就愈是發展自己的能力,削弱美國先發制人的優勢,反使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減少。
其次則是,在除了金融以外的其他領域中國也試圖應用不對稱戰略,尤其可以在大宗商品行業與科技領域看見,前者是因為相關交易在中國境內越來越多,後者則是中國正試圖開發本土半導體的科技行業。只是目前中國對美方依賴最明顯的仍是美元系統,絕大多數的跨境支付使用的都是美元。文內指出,若習近平無法忍受滴滴在紐約上市,那一定更不樂見中國暴露在美元制裁風險的威脅下,會竭盡所能發展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