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幼「這症狀」是脾胃在求救!醫:別亂吃成藥

▲醫師針對各年齡層常見的腸胃問題作出分析。(圖/擷取自photoac)
記者劉雅文/台北報導-2021-12-18 17:31:42
台灣人出了名愛吃胃藥,不管是中藥胃散、西藥胃乳片,還是連出國都要買日本胃散回國分送親友,甚至誇張一點的,還會用胃乳片來交朋友,街頭巷尾鄰居每天寒暄問候,都是在交換藥物,扶原中醫體系總院長郭大維及資深醫藥記者王瑞玲,也觀察到這個社會問題,共同出版《讓腸胃動起來 》,暢談各年齡層常見的脾胃問題和發生原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孩童(18歲以下):濕疹、小兒地圖舌

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疾病,發生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食物、藥物、細菌、病毒、花粉、動物皮毛、陽光、冷熱等刺激因素而誘發。醫師強調,小兒濕疹的問題正是出在脾胃功能不佳,而主要發生的原因為脾虛濕盛、不能運化水濕,皮膚症狀多以滲液、腫脹明顯,大多屬於過敏性體質患者,常因飲食過多冰冷瓜果或冷飲所導致,所以要根治小兒濕疹,就必須要先顧好小朋友的脾胃。

另外,中醫有「舌為脾胃之外候」、「舌為心之苗」之論述,「地圖舌」大多發生在四歲以前的孩童身上,家長會發現家裡幼兒舌頭上類似地圖的不規則紋路。地圖舌出現和脾胃有很大的關係,多與脾胃的氣陰不足有關,所以有地圖舌的兒童一般也會出現食慾不佳、多汗、倦怠、乏力等症狀。在治療上以益氣養陰為主,常用方藥包含生脈飲或蔘苓白朮散。

青年期(19~29歲):腹瀉、便祕

郭大維指出,門診中也常見此年齡層病患,有因即將投考研究所面臨的課業壓力、有面臨求職時同儕競爭壓力、有男女朋友因求職或生涯規劃即將分隔兩地的情感壓力、有即將投入職場的適應壓力、有面臨與本科系興趣不同而欲轉職的壓力、有情侶初出社會同居生活習慣不同的壓力,他們不約而同都陷入蠟燭多頭燒、壓力爆表而導致腸胃功能失調的狀況。

青年期在這個階段常出現的腸胃症狀是腹瀉、便祕,或是交替性的腹瀉與便祕出現的「大腸急躁症」。接著就是多數患者因為缺乏對此疾病認識,多半誤以為只是一般腸胃炎而延誤就醫,甚至有人誤把腹瀉當減重或排毒藉以維持體態,往往造成身體更大的消耗,直到影響生活後才來求醫。

中壯年(30~59歲):頭痛眩暈、胸悶腹脹、疲倦、月經量少、血塊偏多等症狀

中壯年族群中,在門診最常見是偏頭痛、長年頭痛的患者,而長時間觀察下來,醫師也發現這些患者不單只有頭痛問題,絕大部分的患者還伴隨便祕的問題,醫師認為脾主升清,當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就會出現頭痛眩暈、胸悶腹脹、疲倦等症狀,通常這樣的患者,會加入大黃或芒硝等用藥,把腸道裡面的宿便毒素清一清,結果宿便一清空,頭痛問題也一併解決了。

此外,還有一些女性患者,主訴月經量少、血塊偏多,這類型患者的手腳一年四季都是冰冷的,再進一步詢問以後會發現,她們經常軟便,且經期前一週容易腹瀉,這就符合我們中醫所謂的脾胃氣虛。中醫認為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當氣血生化來源變少了,也就是月經的原料變少了,當然月經量也會減少,所以基本上月經量少的患者,會酌以給予當歸芍藥散,或是歸脾湯等方藥,以強壯脾胃,增加氣血生化來源,如此月經量自然也會增加。

老年人(60歲以上):耳鳴、口氣重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耳鳴」,是老年人因脾胃問題常產生的症狀之一,通常這些長輩到耳鼻喉科檢查,醫師都會說耳朵沒有器質上的問題。在中醫四診合參中就會發現,這類型的老年人骨骼較纖細、怎麼吃都吃不胖,前述提到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就很容易引起耳鳴。

所以這類患者會從脾胃開始做調理,針對耳鳴來改善,包含常用的益氣聰明湯,裡面就有一些腸胃性用藥。再者,很多老年人也會有口氣重濁,舌頭伸出時會發現舌苔厚,就像很多人會說的「老人味」,此時就常用龍膽瀉肝湯,或是小承氣湯、大承氣湯,把腸道的宿便做一次性的清空,慢慢地就會發現舌苔漸漸減少,舌頭逐漸恢復淡紅色,口氣問題也會得到改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