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台企西進踢鐵板 金融業也非一帆風順

▲遠東集團在中國大陸當地投資事業遭重罰,也讓大家了解台灣企業西進的風險。撇開政治因素不談,台企西進淘金並如想像容易,過去在對岸投資失利事件時有所聞,就連金融業赴中國大陸發展也有踢鐵板。(示意圖/翻攝自 Unsplash )
記者顏真真/特稿-2021-12-04 10:30:00
遠東集團在中國大陸當地投資事業,遭對岸執法單位檢查違法違規,並重罰約新台幣20億元,讓大家再度了解台灣企業西進的風險。其實撇開政治因素不談,台企西進淘金並非如想像容易,過去在對岸投資失利事件時有所聞,就連金融業赴西進發展也有踢鐵板,尤其保險業西進更是嘗盡苦頭,不僅燒錢,最後甚至「裸退」。同樣,台灣銀行業赴中國大陸設點擴展業務,在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加上政府動輒擴大企業監管力道及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風暴之下,本國銀行對中國大陸投資也跟著縮手,曝險占淨值比重也降至35.7%,創歷史新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2004年起,包括國泰人壽、台灣人壽、國泰產險、新光人壽、富邦產險就陸續西進成立壽險或產險子公司,企圖搶得中國大陸廣大的保險市場先機,只是大陸市場經營不如想像容易,就連外資保險公司搶不易打進市場,台資保險公司亦是吃盡苦頭。以最早西進的國壽來說,2004年與東方航空合資成立「上海國泰人壽」,卻也因此陷入泥淖,在長期面臨虧損之下,國壽想增資,東方航空無此意願,最後分道揚鑣。

後來合資對象換手,2014年由上海陸家嘴金融發展有限公司接手,並更名陸家嘴國泰人壽。只是經歷股東更迭,這一耽擱就是10年,可說是「十年磨一劍」,並熬出獲利,今年上半年總保費17.2億人民幣,年成長19%。

同樣,新壽在2009年中國大陸的海航集團合資成立新光海航人壽,各自持股50%,但因經營理念分歧,加上海航集團遲遲不願意增資,大陸當時也尚未開放外資可持股中國大陸壽險公司超過50%,新壽在2018年賣出25%股權給2家大陸的民營企業,並改名鼎誠人壽。今年6月底新光金日公告子公司新壽董事會通過再出清持有的25%鼎誠人壽股權,也創下台資壽險業「西進裸退」首例。

另外,富邦金旗下富邦人壽在2010年擬與富邦產險及南京紫金投資集團,簽訂合資協議成立富邦紫金人壽後,在2011年1日獲金管會許可下,同年3月向中國大陸保監會申請籌建富邦紫金人壽,但一直未獲得許可,因此,在2016年1月底富邦金代富邦人壽發布重訊公告,董事會同意終止此合資協議。

三商美邦人壽今年1月中也公告,因應中國法令修改以及短期無意再西進設點,因此董事會決議裁撤2015年所成立的北京辦事處,事業重心將全力擺回台灣。根據三商人壽的說法,中國大陸過去對外資保險業有所謂的「532條款」,主要是要求外資保險公司必須總資產達到50億美元、公司成立滿30年、要在中國大陸設辦事處滿2年,才能進一步在中國大陸申設分支機構,而三商人壽至今年也才成立28年,當時先前進北京設辦事處是先卡位的概念,只是未料中國大陸2019年10月就取消532條款,如今再考量到短期內無意去中國大陸設點,因此沒有必要繼續維持在北京的辦事處。

相較台灣保險業西進吃盡苦頭,有些撐了好久才苦盡甘來,台灣銀行業西進設點擴展業務看似發展不錯,但在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加上政府動輒擴大企業監管力道及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風暴,更不時傳出「踩雷」,金管會也緊盯嚴控銀行曝險,也讓本國銀行對中國大陸投資跟著縮手,曝險占淨值比重已降至35.7%創新低。

本國銀行對中國大陸曝險為授信、投資、同業拆借的總額,而且除中國大陸分行據點之外,也納入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及海外分行,銀行對中國大陸曝險總額度占上年度決算後淨值百分比,不得超過上限100%,單一銀行對陸曝險占淨值比若逾80%,就會被列入「警示」,金管會也會高度關切。

而本國銀行對中國大陸曝險占淨值比最高時期出現在2014年第4季,當時曝險金額高達1兆7766億元,占比68%,2018年第三季從54%開始逐季下滑,在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本國銀行西進更為謹慎,更一路降至至2020年第4季的39%,亦連續10季下滑,2021年第一季維持在39%,2021年第2季又開始下滑至37%,金管會最新統計,到第3季底,本國銀行對中國大陸曝險總額1兆4208億元,曝險總額度占淨值比率再下滑至35.7%,亦再創歷史新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在中美貿易及疫情爆發後,永豐金去年就表示在成都分行設置後,和重慶租賃形成銀行、租賃兩隻腳,也讓永豐在中國的布局從沿海擴展到中西部皆已完整,因此將暫停中國大陸擴點,轉向加速新南向布局,主要是疫情爆發發後發現,過去企業把工廠過度集中導致供應鏈斷鏈,因此預期產業的全供應鏈將更為分散,這也更讓永豐堅定往東南亞布局決心。

也不只永豐銀行,很多本國銀行也積極赴新南向設點,甚至重新布局美國市場,因為國銀海外設點都是追隨客戶腳步,在中國大陸經營環境不佳,勞動成本攀升,產業結構質變,加上美中貿易戰,去中國化,加上疫情爆發,全球供應鏈面臨重組之下,台商勢必也會重新思考如何分散風險,將生產基地轉移至中國以外國家,再加上蔡英文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還有台積電、鴻海相繼赴美設廠,其供應鏈中下游廠商也跟進設廠,這些都會帶動本國銀行赴東南亞國家設點及重新布局美國市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