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工強迫勞動問題受國際關注 監委:供應鏈責任應制度化

▲國家人權委員會11月30日舉辦「外籍漁工人權專案報告發表會」,探討台灣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議題及改善方向。(圖/翻攝自監察院youtube轉播影片)
記者李芷涵/綜合報導-2021-12-01 18:23:07
《四方報》報導,國家人權委員會11月30日舉辦「外籍漁工人權專案報告發表會」,探討台灣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議題及改善方向。會中,監察院紀惠容委員表示,美國國務院的「人口販運問題報告(TIP)」每年都會點到台灣遠洋漁船漁工強迫勞動的問題,2021年的調查報告對台灣提出的17點建議中,有一半都在講漁工人權議題,足見漁工人權改善刻不容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紀惠容委員指出,外籍漁工面臨系統性剝削問題,但勞力剝削在實務上被確實鑑定的案件卻不多。以2019年為例,司法警察機關追訴涉及人口販運罪行的事件共32起,但到地方法院判決的卻僅有7件,這樣的現象源於制度面的問題,包括被害人鑑別定義與程序不明確、勞動部與漁業署分工不明確,妨礙遠洋漁船檢查時程及效率、政府對遠洋漁船調查量能不足,對權宜船則無法律依據實施勞動檢查等,種種原因影響偵辦。

儘管勞動部已經將國際勞工組織(ILO)第29號《強迫勞動公約》所規範的11項指標,納為勞動剝削的判別基準,但她建議,應該納入「具體案例」以迅速有效的鑑別強迫勞動事件。此外,1955專線今年接獲的申訴中,疑似涉及人口販運的案件有3件,移送司法機關後被鑑別的則只有1件,紀惠容委員建議,應該加強一線受理的行政人員、執法人員相關訓練,並運用具體案例提高勞動剝削案件鑑別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紀惠容委員指出,《人口販運防制法》第5條規定的權責機關太多、分工複雜,尤其針對漁船的強迫勞動,涉及的機關很多,應建立跨機關聯合查緝平台,以提高效率。不僅如此,她也強調人口販運敏感度培訓的重要性,建議透過人權教育交流方式,培養民間團體、企業界、公會組織乃至漁工對人口販運議題的敏感度,暸解強迫勞動11項指標的內涵。同時,她也呼籲行政院要積極協助讓每一條遠洋漁船上都配有wifi網路設備,讓漁工有多元、即時的申訴管道。

就供應鏈問題,歐美各國已陸續立法讓供應鏈責任制度化,禁止強迫勞動產品進入其市場,利用消費國的訂單壓力,要求大型企業積極處理其產品供應鏈的強迫勞動問題,對有問題的公司起到間接約束作用,這也是為什麼台灣漁獲被美國列為強迫勞動漁獲後,旋即遭受許多供應鏈抵制、面臨漁獲賣不出去的困境。紀惠容表示,在全球供應鏈中,台灣已是一個貿易大國,應該思考如何將「透明化供應鏈」、「盡職調查義務」等企業責任法制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