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羅門暴亂 分析:政治被中國與財閥俘虜引怒火

▲索羅門群島的反政府示威延燒第三天。分析認為,索羅門政治被中國勢力和林礦業財閥把持,才會引爆民眾怒火。抗議民眾聚集於首都荷尼阿拉市。(圖/翻攝自索羅門時報)
中央社-2021-11-27 08:58:50
(中央社記者石秀娟雅加達26日專電)索羅門群島的反政府示威延燒第三天。反對黨政治人物、媒體人和學者分析,索羅門政治被中國勢力和林礦業財閥把持,中國並介入要拉下反中的地方首長,引爆民眾怒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場示威24日在首都荷尼阿拉(Horniara)爆發,至今有中國城的商家、學校、銀行以及警察局遭縱火,嚴重受創,今天索羅門總理蘇嘉瓦瑞(Manasseh Sogavare)的一個私宅內也有房屋著火,但他昨天已堅拒下台。

蘇嘉瓦瑞今天說,他在2019年決定與台灣斷交,與中國建交,這個外交轉向是造成暴亂的「唯一因素」,不想要與中國搞好關係的國家介入,影響、慫恿暴亂。

索羅門反對黨政治人物說,中國介入索羅門政治,民眾生計利益被棄置不顧,才是示威導火線。索羅門國會議員、反對黨領袖瓦爾(Matthew Wale)對澳洲廣播公司(ABC)說,民眾覺得民主不是為民服務,「民眾覺得政府是中國的魁儡」。

紐西蘭廣播電台(Radio New Zealand)今天報導,瓦爾指出,蘇嘉瓦瑞從伐木公司以及中國的手上拿到很多資金,得以掌控多數的國會議員,索羅門的民主「已被癱瘓」,「中國介入我們的國內政治,這是非常、非常明顯的」。

瓦爾說,民眾憤怒,因為「這個國家的政府體系已成為伐木和採礦公司以及中國既得利益的俘虜」,民眾的利益被邊緣化、被忽視,只能自己站出來爭取。

索羅門反對黨國會議員肯尼羅瑞(Peter Kenilorea Jr)10月底接受印度星期日衛報(The Sunday Guardian)訪問時即表示,民眾要反擊中國介入索羅門政治的跡象「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且不只在馬萊塔省(Malaita),在全國各地也是。

馬萊塔省省長蘇達尼(Daniel Suidani)是索羅門反中的代表。蘇嘉瓦瑞棄台投中後,蘇達尼說,馬萊塔省不承認邦交轉向,持續與台灣維持關係,並拒絕中國資金到該省投資,去年他曾計劃推馬萊塔省獨立公投,與蘇嘉瓦瑞政府的關係惡化。

蘇達尼今年中身體不適,需接受腦部掃描和治療,蘇嘉瓦瑞未協助他到海外就醫,總統蔡英文得知他有就醫需求後,安排他到台大醫院治療。中國當時大表不滿,曾表示在「一中原則」下,邦交國官員不得與台灣有任何形式的官方接觸。

蘇達尼在台灣治療後於10月初返國,即面臨部分省議會議員以他施政無能、濫權為由,對他提出的不信任案投票。表決結果24票反對、9票支持而失敗。

肯尼羅瑞對印度星期日衛報指出,在馬萊塔省,蘇嘉瓦瑞政府公然試圖拉下蘇達尼,包括「運用金錢」,要讓不信任案通過,不信任案投票造成很大的緊張。

肯尼羅瑞說,索羅門不只在氣候變遷衝擊的前線,「也在中國共產黨侵略的前線」。其他省和馬萊塔省一樣排拒中國,但沒有像蘇達尼這樣的領導人。各地民眾支持馬萊塔省,令人大開眼界,「馬萊塔省確實代表民眾對外交轉向的大致看法」。

索羅門資深媒體人艾瑞邁(Ofani Eremae)在法新社的報導分析,動亂背後有很多原因,包括年輕的人失業問題、社會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防疫管制的不滿、由來已久的族裔衝突,以及索羅門「棄台投中」的外交轉向。

報導指出,蘇嘉瓦瑞2019年上台後,大量中國資金湧入,民眾並不歡迎,特別是馬萊塔省,馬萊塔省民眾長期受台灣援助計畫的幫助,與台灣維持深厚關係。

索羅門籍的學者阿果勞(Transform Aqorau)在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發展政策中心的網站Devpolicy Blog撰文分析指出,民眾對政府不滿,但過去一再被政府忽略,而導致這波示威,這代表索羅門必須改革。

阿果勞指出,雖然80%的索羅門土地是索羅門人所有,但他們僅是旁觀者,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的伐木公司和礦產公司等外來者控制資源和政治。

他說,雖然索羅門的國會議員是人民選的,實際上卻是伐木公司、礦業公司和其他亞洲人擁有的公司在組建政府、影響總理的選舉、控制部長,當這些業者有需要、想得到特殊利益時,「他們就直接去找部長,甚至找總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阿果勞指出,抗議雖然是馬萊塔省發起,但民眾對中央政府、總理、部長、省政府和政治人物感到失望,感到疏離、權利被剝奪,可以說是全國普遍現象。

阿果勞說,馬萊塔省省議會要對蘇達尼進行不信任投票,曾有數千民眾上街抗議,蘇嘉瓦瑞當時就應該知道,他必須與馬萊塔省對話,「也許他們(蘇嘉瓦瑞)太低估民眾的決心,也許他們以為據傳給省議會的賄賂就足以推翻蘇達尼」。(編輯:高照芬)1101126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