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2035去台灣》 中國的政治雄心或幻想?

▲台灣對中國的貿易順差逐漸拉大,要讓台灣跪倒在人民幣之下的「窮台論」也逐漸成為「統一」手段之一。(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徐筱晴/特稿-2021-11-18 12:49:35
「坐上那動車去台灣,就在那2035年」,在不久之前,這一句歌詞在社群媒體上不斷流傳,特別是微薄、抖音等平台。這一首《2035去台灣》與先前的《坐上高鐵去台北》透露出中國民眾對於「統一台灣」的渴望。共機頻頻擾台,台海情勢緊張嚴峻,但在台灣對中國的貿易順差逐漸拉大之下,「武統」成為非主流,被搬上檯面討論的則是要讓台灣跪倒在人民幣之下的「窮台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抖音神曲《2035去台灣》近日在微博等各大社群平台竄紅,描繪了中國民眾想坐車到台灣遊覽風景的想像與期待。創作者孟煦東坦言,作曲只花了5分鐘,但是填詞反覆琢磨2個月,因為沒到過台灣,「一直想到中國台灣省看看,這是我小時候的嚮往」。

這一首以「統一台灣」為背景的曲子,在台灣、中國都引起了熱烈討論,台灣網友批評歌曲「爛到笑」、「太天真」,中國網友則是覺得「2035?太悲觀了吧」、「就是明天去,我等不及了」。

這首歌曲甚至還紅到了中國國台辦,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11月10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她曾聽過一首網路歌曲《坐上高鐵去台北》,兩首歌應該是有異曲同工之處。朱鳳蓮認為,這實際上反映了兩岸民眾對於實現京台高鐵從福建到台北這麼一個遠景規劃的美好願望,「我相信,這個願望是一定會實現的。」



▲中國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圖/翻攝新華網)
雖然這並不是中國第一次將台灣納入交通規劃當中,從2004年起的《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369海峽鐵路網》、《十二五規劃綱要》、《十三五規劃綱要》等,均將台灣列入重要站點。但這份《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出台背景,就是中共的「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和「四個全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國家總體戰略佈局的環節之一。也就是說,對於中共的「第二個百年」,解決台灣問題並統一治理,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但不論是《2035去台灣》還是《坐上高鐵去台北》,其實都顯示出中國民間對於「統一台灣」抱持著決心以及信心,並有著「勢在必行」的想法。近來在共機頻頻擾台,台海軍事壓力升高的情況之下,中國社會中,也不斷出現解放軍將「武統台灣」的假消息,像是「國家要備戰,鼓勵儲備物資」,或是「召回退伍軍人」等傳言,甚至有坦克車開入市區的影片在社群中流傳,還有部分台灣人被中國朋友關心「台灣還好嗎?」、「是否要開戰了?」,宛如下一秒台海戰爭就要開打一般。

▲中國當局鼓勵囤糧的通知,造成中國各地出現搶購熱潮。(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面對民眾的反應,中國官媒多次澄清,指稱是「過度解讀」,不過在中國社會當中,「武統台灣」的聲音一直以來都比較明顯。而對於中國當局來說,「武統」不但是選項之一,還是最後手段。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於2019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表示,「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但這僅是針對「台獨分裂份子,而非「台灣同胞」。在2021年的辛亥革命紀念講話上,習近平再度重申「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

多年來,「統一台灣」似乎只有「武力統一」以及「和平統一」的討論,但從中國當局近年來的舉措,以及上周結束的中共第19屆六中全會後釋放的對台政策來看,「武統」顯然已是非主流思考。隨之出現的聲音指向對台實施經濟制裁、用人民幣的力量讓台灣屈服的「窮台論」。

「窮台論」出現的背景,與「惠台」政策有著一定關聯。從國台辦公佈數據來看,在過去30年(1989~2019),中國出口到台灣商品總額為5922餘億美元,中國進口台灣商品總額為2兆2549餘億美元,等於是台灣從中國境轉了超過1兆6627美元。台灣不但將中國賺來的錢,拿去向美國買軍火,還將這批武器的砲口朝著中國。台灣發大財讓中國民間對於過往的「惠台」政策不滿聲浪四起,「窮台論」也因此出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先前曾質疑,中國的「惠台」政策是否該繼續,認為應改執行「窮台」政策,讓台灣體認到,想從大陸獲得好處就必須統一。從先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十年大限」謠言四起,再加上中國官方先後以有害生物為由,禁止台灣鳳梨、豬肉、釋迦以及蓮霧進口,2021年似乎變成「窮台元年」。

▲中國海關總署先前宣布,台灣釋迦和蓮霧檢驗有害生物,將暫停從台灣進口釋迦與蓮霧。示意圖。(圖/記者林怡孜攝,2020,07,28)
經濟脅迫宛如成為了「台獨的懲罰」,北京對台思維的整體視野也漸漸浮現。「想要台灣經濟好,統一避不可免」的訊息、討論逐漸浮出水面。國台辦副主任劉軍川先前在「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研討會的致詞中,特別指出「台灣的財政收入可用於改善民生」。朱鳳蓮隨後也在記者會幫腔,強調「台灣同胞會獲得尊重,私人財產、宗教信仰、合法權益將得到充分保障」。在官方釋出訊息之後,中國民間也出現了「統一後」的各種想像,包括曾有微信網友發出「幻想文」,針對「統一後台灣省買房怎麼選」進行經濟面的理性分析,更在文中指出台中是最好的落腳點。

但劉軍川提到的「改善民生」代表著,中國要保證向台灣保證,統一之後「只會更好、不會變差」,但是這項承諾究竟要建立在什麼之上?先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曾引用的微博公眾號《寧南山》的分析文章指出,兩岸統一時中國的發展水平越高,對統一後的治理就越有利。但是《寧南山》根據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字計算,中國的4個一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2020年的人均GDP都低於台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中國未能做出自家老百姓能過上好生活的「示範」之下,若真「統一」,屆時「改善民生」承諾能否實現還沒底,說不定連惠台政策都取消。再者,兩岸統一不統一,不少台灣人憂心的恐怕不是經濟層面,追根究底還是「要權不要錢」的政治與法治體制的問題。

▲對於兩岸統一議題,不少台灣人可能比較憂心的是「要權不要錢」的政治與法治體制的問題。(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