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共機擾台、加速軍武現代化,中國近來軍事動作頻頻,再加上台美關係日益緊密、美中爭鬥未平,國際間要求防衛台灣的呼聲也愈發高調。不過在國際外交、軍事角力以外,台灣民眾似乎對於中國「武力犯台」的威脅相對處之泰然,近期有不少專家和媒體也注意到這點,《BBC中文》就分析出3點關鍵要素,解釋為何台灣人對中國軍事威脅「冷靜又無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從美國現任總統拜登上台後,台美關係升溫,除了總統蔡英文接受《CNN》專訪透露台灣有美軍助台協防外,也會繼續充實國防,而總統拜登也多次提到美國會「防衛台灣」,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喊話必定完成統一目標,甚至多次派遣解放軍軍機擾台,進行渡河、搶灘、登島等軍事演練。
《BBC中文》引述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結果,分析出相較於國際情勢詭譎,台灣民眾普遍對中國武力威脅感到「無感」或表現冷靜主要有3個原因,包含「不認為會發生戰爭」、「司空見慣與恐懼疲乏」和「回報遞減法則」。其中「不認為會發生戰爭」是民調結果調查出來台灣民眾普遍冷靜、不會驚慌的主因,但對比往年同時期的調查結果,認為中國可能會武統的人有越來越多的增加趨勢。
至於「司空見慣與恐懼疲乏」,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認為這是源自於中國數十年來一貫的威脅所導致,他認為「中國第一次說要武統台灣,人們可能會嚴肅看待;說兩次,繼續嚴肅看待。等到說了第一百次,其中某個節點上,人們肯定會要審視其他因素、不再單單聽言語,來判斷中國的用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報導中也提到,許多台灣民眾確實並不擔心戰爭爆發,「不會擔心爆發戰爭,因為台灣從小到大都是這個樣子,就像是地震常常會發生,但你不會因為這樣天天就害怕」,另一派觀點則是認為中國動武意願、是否真的會動武也不是一般人能解決的,「還是顧好三餐生活比較實在」。
最後一點則是經濟學上所謂的「回報遞減法則」,也就是「投入生產的收益會隨著產量增加而遞減」,由於中國用武力恐嚇的手段早已不是新鮮事,1996年台灣首次舉行總統全民直選,中國解放軍就對台灣外海發射多枚導彈,引發了台海導彈危機,自此台灣就長期處於中國持續的文攻武嚇之下,不但早已習慣甚至越來越「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