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懷疑,台灣政壇的未來就是「板塊對撞」,特別是長期充滿憋氣和怨氣的「泛藍隱沒帶」有太多的負能量需要釋放,「1218四大公投」其實已是說什麼都是多餘,火車對撞,勢所難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時間上看更具體:12月18日的「四大公投」只剩不到50天,「解說」什麼都已經不是重點,也來不及;只有思考能夠「動員」出多少?才是藍綠對撞、「英倫大戰」的勝敗關鍵!
蔡英文已經正式向民進黨下達軍令,「一個都不能少」執政黨將要全軍出動,10月30日誓師就選在桃園,蔡英文、賴清德、蘇貞昌和鄭文燦「四大天王」全面進攻。
誰都看的出來藍綠板塊對決態勢已經無可避免,特別是對於藍軍而言,本來已經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雞肋」的「四大公投」,碰到罷免陳柏惟成功的士氣大振,還有馬英九「三中案」一審無罪的自認被整的怨氣要排解,加上朱立倫可以轉移「戰鬥藍」作戰目標由對內轉向對外,凡此總總,這幾年悶壞的泛藍,已經是把「四大公投」當成發洩被壓著打的怨氣,還有鱉氣的宣洩口,蓄積的負能量必定狂洩而出,「說」什麼對他們而言都是充耳不聞了‧‧‧
這樣態勢的威脅真的很大,全台灣公民總數大致是1900多萬人,就算公投資格向下延伸到18歲,少子化的台灣,18歲到20歲的新生選票,頂多也只有50萬票,加起來,有公投投票權總人口,約為1975萬左右。
依據新修正的公投法,通過公投的門檻是「25%」,約「494萬」票左右,當情勢進入藍綠板塊對撞,對於基本教義群眾而言,說甚麼也沒有用,唯一驅動他們投票傾向的就是「仇視」,討厭對方、反制對方!
不要被一些民調數字給騙了,認為國民黨已經是谷底,國民黨的喜愛度雖然一直在不到20%的谷底徘徊,並不代表民進黨就是壓倒性的絕對多數,事實上,因為這段日子國民黨的表現太丟臉了,很多泛藍實在難以啟齒,變成是「不表態的隱性」,到了投票日,他們還是會傾巢而出!
還有不要高估所謂的民進黨「領先」,例如以最新的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國民黨只有「16%」比民眾黨「18%」還不如,淪為「小三」,民進黨卻也只有「27%」,事實上是低於國民黨加民眾黨的「34%」!
更大的危機是在超過三成之「不表態」,以目前國家定位走向的高度認同感,其中「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更有「84%」超高度認同,而這兩年的防疫績效也是有目共睹,舉世稱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支持執政黨應該是很「驕傲」,該是「顯性」情緒,仍有三成人卻吝於肯定,深究下去,該是還有許多他們對當前內政有所不滿。
這樣的結構背景,更彰顯「四大公投」的超高風險,執政黨必須「料敵從寬」,至少要估算對手有「552萬票」遠大於「494萬票」過關門檻的「頭期款」。
這個數字並非亂估,2020總統大選之時,韓國瑜如此荒腔走板,而且是整體社會「亡國感」情緒最高的階段,韓國瑜仍有「552萬票」,就必須考量到藍綠對撞情勢之下,以對手必有「552萬票」當成所有應戰準備的基礎來思考。
其次,千萬不要太過傲慢地去嘲笑對手的雜亂無章,對方已經是「死豬不怕開水燙」,豁出去了‧‧‧
在凱道夜宿、從南到北行軍、1218場游擊戰式的「街頭說明會」,看似式散兵游勇,七零八落,卻不要忘記不到一年就是地方大選,國民黨的躁動,卻可以提供所有想要參選縣市議員的各路人馬,一個露臉和搶鏡頭的舞台。
事實上,反正地方上只要有活動都可以算入地方上的呼應,就算是宣稱3000場,誰也無法去細數,而所有想要參選明年縣市議員的人物,都可以搶曝光,必然遍地開化,其中必定包含想要參選而且在國民黨和民眾黨之間,首鼠兩端的地方人物,所以柯文哲可不要在偷笑,譏諷凱道不是露營區,到時候民眾黨的地方想要參選縣市議員的力量,會逼得柯文哲不得不參與,不然就會被朱立倫給邊緣化。
在此要特別提醒執政黨,如今態勢,已經不是「政策選擇」而是「政治對決」,那些已經說了300多天,仍然無法打動多數人心的政策論述,已經不是重點,只剩短短不到50天,如何找到一個簡明有力的論述,找回蔡英文當時的「817萬票」?才是決戰之終極武器!
不過,朱立倫也未必會如此順遂,從所有條件來看,朱立倫的「戰略」都是現況下最佳的選擇,卻別以為就會一路順利‧‧‧
因為國民黨的「戰技」一向是奇差無比,國民黨一向是最「沒擋頭」的,例如,「夜宿凱道49天」說得很悲壯,到時候能撐多久、有多少人?很多人都睜大眼睛看!
還有立法院的干擾,交給費鴻泰和陳玉珍,朱立倫真得放心嗎?會不會一如既往,不小心就差槍走火、言語失當、舉止失控?
至於那些「1218場地方說明會」,要湊數目真的是一點都不難,可是會不會有某些光怪陸離的畫面,正好給擅於宣傳的執政黨逮到擴大宣導?恐怕機率也是很高、很高、非常高!
說穿了,國民黨的戰力,觀眾有信心,再好的戰略,恐怕都會被其差無比的戰力毀滅,朱立倫可不要以為可以很輕鬆!
●作者:黃創夏/資深媒體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