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在新疆若羌縣羅布泊樓蘭古城以北100公里的小河墓地,出土一具著名的青銅時代女性乾屍,生活在西元前1800年至1600年期間(也有稱前1900-1600年),卵圓型的臉龐、披肩栗色長髮、小巧的鼻樑,宛如熟睡般的良好保存,在國內外皆引起轟動,也讓她有了「小河公主」、「微笑公主」等美稱。最近有學者在國外期刊上發表最新研究,聲稱包含「小河公主」在內的同期乾屍並不是外來者,而是屬於一支遺傳上獨立的本地人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合中外媒報導,本月27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了由中德美韓4國團隊共同完成的研究,題為《青銅時代塔里木盆地乾屍的基因組起源》(The genomic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Tarim Basin mummies),分析了18具乾屍的基因組DNA。
18具乾屍中,13具來自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小河文化,可追溯至青銅時代中期(大約公元前2100-前1700年),5具來自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可追溯至青銅時代早期(公元前3000-前2800年),也是首次對新疆地區史前人口進行基因組規模研究,這些乾屍亦代表了該地區迄今為止挖掘出的最早的人類遺骸。
全基因組分析顯示,塔里木盆地發現的這些青銅時代乾屍,其實並不是外來族群,而是屬於一支遺傳上獨立的本地人群,被稱為古代北歐亞混血人(ANE),這些群體在上個冰河世紀末期基本消失了,在當今人口的基因組中只存活了一小部分。
報導提到,此次研究發現基本否定了先前的諸多假設,證實這些乾屍並不是從現今西伯利亞、阿富汗北部或中亞山區遷徙而來的人群後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團隊還在論文中寫道,相比古埃及精心製作的木乃伊,新疆的乾屍多是自然形成,主要是因當地氣候乾燥。
研究同時強調,雖然塔里木盆地的古代北歐亞人種有高度基因獨立性,沒有與同時代鄰近的種族融合,但似乎開放接受周邊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的思想與技術,也以西亞的小麥和奶製品、東亞的小米和中亞的麻黃等藥用植物為食。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地處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處,長期以來一直是亞歐各國人民、文化、農業、語言交流的重要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