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漁工血汗剝削受國際關注 施逸翔:恐將衝擊漁業經濟

▲台灣屢因外籍漁工人權剝削及強迫勞動等諸多問題,遭到國際非政府組織點名。(圖/環境正義基金會調查影片《拖網而逃》截圖)
記者李芷涵/綜合報導-2021-10-28 08:15:00
《四方報》報導,台灣是漁業大國,卻屢屢因為漁工血汗剝削、強迫勞動和人口販運等問題遭到國際非政府組織點名,漁獲甚至被列入美國勞動部的「童工及強迫勞動製品清單」,在海外也曾引發抵制運動。台權會秘書長施逸翔與《四方報》淺談,台灣遠洋漁船上漁工的血汗工作寫照,以及非政府組織現正努力的方向。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的漁工分為境內聘雇及境外聘雇,境內聘雇多在近海漁船上工作,受到勞基法保障;境外聘雇漁工則在遠洋漁船上工作,一出海就是一年半載,船上漁工都是境外招募、境外聘雇、境外上船,僅靠私人契約規範勞資義務,完全不受勞基法保障。監察院一項調查就曾揭露,屏東某漁船上的工人月薪最低只有50美金,低廉到令人不敢置信。

此外,遠洋漁船經常會出現溢出各國法律管轄的面向,因此更容易出現不法的事件。不只是漁工被血汗剝削,濫捕漁業資源和非法走私、人口販運等情事都很常見,漁工遭到暴力虐待甚至死亡等事件屢見不鮮。而這樣的剝削情況,最後可能引發海上喋血事件,過去就曾發生漁工不堪血汗勞動,或因精神出現異狀而殺害同船人員,包括「特宏興368號」和「穩鵬號」都是先例,「一個沒有勞動尊嚴的現場就是會發生這些悲劇」。

施逸翔分享,包括台權會等NGO團體的訴求就是取消境外聘雇制度,只要是掛籍台灣的漁船就應該被視為國境的延伸,讓勞基法、職業安全衛生法、人口販運防制法等法規都適用這些漁船。針對那些由台灣人經營投資、卻掛籍在漁業法規鬆散的國家的「權宜船」,民團也要求政府在船靠岸台灣時,要行使公權力進行監管,以避免海上人權侵害的事件。此外,NGO團體也積極倡議漁業署應該開發船上wifi系統,讓漁工受迫時可以即時對外求援、同時與家人保持聯繫,排解海上苦悶的生活。

同時,台權會也加入「海鮮倡議小組(SWG)」跨國聯盟,攜手印尼關注漁工的民間團體,計畫籌建資訊交流平台,讓雙方即時了解兩國漁工相關的法律及政策調整,也讓印尼漁工在來台前先得知台灣的漁工工作狀況,希望未來也能針對印尼漁工的申訴案件進行協助,並一同倡議台灣與印尼政府改善漁工制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施逸翔指出,兩公約第三次審查將於明年5月登場,漁工保障也將成為國際審查委員關注的焦點。在國際社會越來越不能容忍強迫勞動漁獲的情況下,台灣政府若再不推動改革,未來台灣漁獲能否進到國際市場都會是個大問題。「這已經不只是人權形象問題,更涉及漁業經濟發展,台灣政府唯有回應國際人權標準,才能在國際上立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