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BNT疫苗打國高中生,暈針新聞不斷。女生,年紀越輕,越容易暈針,甚至注射安慰劑生理食鹽水,也會產生暈針現象。暈針是通俗說法,醫學上稱之為「針頭恐懼症。」正式診斷為「特定性恐懼症──害怕注射和輸液」(DSM-5 系統),ICD10編碼是F40.231,所以健保會給付。暈針是針頭恐懼症,達到頂點最強烈的特殊反應:「短暫失去意識。輕一點的暈針會有頭暈目眩,喘不過氣,無法站立的症狀,更輕但也更多常見的反應是害怕緊張、心悸胸悶、噁心手抖,及視力模糊。大部份的發作持續時間都很短,一般30分鐘內消失。但這種針頭恐懼症的傾向和體質,卻可能持續很多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頭恐懼症 是古代人類基因上的優勢
針頭恐懼症和基因有關,有家族遺傳傾向,雙胞胎研究也有高比率的關聯。針頭恐懼症比我們想像的多很多,國外研究少的占人口10%,多的有到30%。大家可能想,見鬼了,打針現場沒那麼多人暈倒吧。然而真相是,大部份針頭恐懼症的患者,根本拒絕接受疫苗注射,不會出現在打針現場。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的人口中,針頭恐懼症是一大因素,比相信疫苗陰謀論的人多的多。國高中生打疫苗,有同儕的壓力,針頭恐懼症的同學也只好抱著必死的決心,踏上刑場。
越年輕的針頭恐懼症患者,越無路可逃,想想真有點殘忍。台灣嬰幼兒預防接種比率高達99%,無法反抗的年紀,哭鬧一下也就過去了。但有些很壯的小學生,不得不打針時就是一哭二鬧三上吊,拳打腳踢,抓起來累壞醫生護士和家長。直到成年,男生徵兵體檢,一定要抽血檢查,戶政事務所的統計裏,竟然有13%的男生出現暈針現象。
暈針一點也不可恥,相反的,這是演化帶給古代人類的基因上的優勢。對生活在曠野中的人們而言,野獸的尖牙利爪是必定要害怕逃避的東西,沒有出現反射性恐懼的個體,基因很容易就被淘汰掉。但到了現代社會,情況剛好相反,病毒大流行時,因為針頭恐懼症拒絕疫苗接種的人,容易染病死去,基因反過來被淘汰掉了。
多給針頭恐懼症的人一些同理心吧。他也不想,是基因註定他會暈針。甚至,他越不想出糗,越焦慮越會發作啊。
戲劇化的暈針反應:迷走性神經昏厥
暈針,針頭恐懼症最強烈而戲劇化的一幕,是所謂的「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e,也很有意思。緊張焦慮時不是應該血壓上昇心跳加快嗎所謂Fight or Flight(戰鬥或逃跑)怎麼還會暈倒呢?
這是因為壓力時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全身細胞快速反應,帶來心跳血壓上昇。但腦幹中的迷走神經核,一樣會受到腎上腺素的影響,短時間內也抓狂了,迷走神經一口氣反過來壓制血壓心跳,有些人反應過度降低得太快腦部供血發生短暫不足,會立刻失去意識。通常在不久後供血和意識就會恢復正常,醒來後大部份活蹦亂跳沒事的。疫苗另外有罕見的過敏性休克也會昏倒,但那完全是另一回事這裏不寫了。
迷走神經性昏厥(Vasovagal Syncop),同樣有演化上的解釋。許多小動物在被大型野獸攻擊,能逃就逃。但無路可逃時,會出現裝死的反應,不少大型野獸在獵物不再掙扎時就停止攻擊,轉而去補殺會動的獵物,這時候趕快醒來趁機逃走,所以迷走神經昏厥都不會太久。家中的貓狗生小貓小狗,貓狗媽媽叨著小貓狗走來走去時,你會發現小貓小狗特別安靜、特別乖不會亂動。這也有利於基因生存,因為群居動物被掠食者攻擊,能配合爸媽逃走不亂動的動物幼仔更容易活下來。這也可以解釋,針頭恐懼症年紀越小盛行率越高,年紀大了成年後盛行率就減少了。
嚴重的針頭恐懼症 由精神科介入治療
持續更久,更嚴重的病患,最後當然到精神科來。很多人逃避打針一輩子,到年紀大,長腫瘤一定要進開刀房時,或是牙掉光了一定要看牙科,就再也不能逃走了。這時會被轉介來精神科。好在這對精神科而言,並不難治療,因為我們主要幫忙病人,混過那個可怕的場景就夠了,簡單,來一個醫一個。但有些人真的需要擺脫這個困擾,比方嚴重糖尿病,需要三餐使用針劑胰島素的病患又合併有針頭恐懼症,就需要精神科比較積極而長時間的治療。
持續最久,最嚴重,沒有出路可逃的病患怎麼辦?真實故事,我有一個學長,非常優秀,每年都拿班上書卷獎。到醫學系六年級去醫院見習時,才發現自已有超強的針頭恐懼症,併發血液恐懼。每一次見針見血就昏倒,天天去醫院見習變成天天去醫院急診。那怎麼辦啊?都念六年書了,難道就因為這樣不當醫生嗎?太可惜了吧,有沒有哪個專科是少碰針少見血的呢?
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後來他只好走精神科,變成精神科醫師了。
(文章來源:
BillyPan 潘建志醫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接種疫苗最怕的暈針 竟是來自基因演化的「優勢」
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