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開戰僅差一步?外媒:美應協助防止爆發意外戰爭

▲隨著近來兩岸局勢升級,外媒指出台海戰爭可能就只差一步。(圖/軍聞社提供)
國際中心徐筱晴/綜合報導-2021-10-14 14:45:24
中國解放軍軍機10月擾台頻率增加,且屢屢打破歷史紀錄,5天之內有150架次以極具威脅性的態勢飛越臺灣島西南方的防空識別區。美國極具影響力的國際事務暨外交政策期刊《外交事務》刊文指出,北京以及台北當局距離公然開戰可能只差一步疏忽,中國強硬踩台灣防禦底線,可能導致台海發生「意外戰爭」,美國亟需做好防範台海擦槍走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外交事務》刊出文章〈如何防止臺灣意外發生戰爭〉(How to Prevent an Accidental War Over Taiwan)指出,中國正試圖展示可以「一年365天全天候對台灣進行軍事行動的能力」,不僅增加共機繞台頻率之外,共同派出的還是大量戰機、反潛機、以及具有核武投射的轟炸機,且未來可能會「常規化」這些行動,以降低台灣和美國對中國軍事行動的敏感度,讓北京更容易將實際攻擊台灣的準備偽裝成「正常活動」的一部分。

而中國日益加劇的挑釁行為,使兩岸開戰的可能性升高,但危機並不在於中國立即入輕的可能,而是來自兩岸在交鋒期間,出現致命事故或是誤判因而爆發立即衝突。例如中國和台灣的軍機在空中相撞,或是中國侵入台灣領空,使台灣不得不擊落該架入侵飛機。

考量到北京有可能讓軍機靠近台灣,或是飛越台灣,台北當局可能會被迫做出回應,無論是加強監視或警告力度,還是動用武力。文章指出,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必須與台灣合作,再不引發危機的情況之下先發制人,並且回中國的軍事行動。美國在台海上的戰略,不再僅止於防止中國全面入侵台灣,還必須為防範決策失誤,以避免爆發衝突。

台灣如何應對共機

隨著中國加強挑釁行為,蔡英文政府也改進應對措施。最初軍方會派出戰鬥機攔截美價接近的中國軍機。但到了2021年初,轉為仰賴陸基防空系統及飛彈全程保持「追蹤監視」。不過若是共機擾台的行為持續升級,即使有這些措施也不夠。國防部今年3月公佈的《2021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中指出,隨著敵人逼近,我國將採取更強硬的措施回應。強調除了發展不對稱戰力,還新增「迫使敵犯臺失敗」重要概念,討論根據敵方軍事行動性質和與臺灣的距離,要有不同的因應措施。目前針對解放軍劃設三區域並規定標準操作程序:共機出海即進入我方「監視區」;30浬到24浬空域則為「警告區」,即做警告以及防空飛彈追監掃描;若是進入12浬領空「摧毀區」之內,該開火的時候就會開火。

「摧毀區」有制定標準操作程序,例如準備攔截入侵的共機或是迫使他們降落,如果認定共機有敵意,台灣空軍可以用雷達進行鎖定,並鳴槍示警,甚至先發制人將其擊落。但為了防止事態升級,我飛行員不得先開火,除非空軍司令部下達此命令。

在其他國家面臨類似威脅時,也規定了類似的應對方式。例如,在2019年俄羅斯侵入有領土爭議的獨島(日本稱竹島)上空時,韓國曾對其進行三百多發機砲示警。

▲近年來共機擾台頻率增加,我國國防部也制定新措施應對。(圖/國防部提供)
避免意外戰爭發生的做法

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中國軍機在台灣本島12浬領空飛行,但是中國已經逐漸靠近台灣西南部以及東沙群島。如果緊張局勢持續升級,可以依照中國以往飛行演習預測,北京會通過三種方式中升級態勢:飛到更靠近台灣的地方,包括台灣東部貨靠近中部、北部的台海區域;定期飛越東沙或其他離島,挑戰臺灣對這些島嶼的控制權;最具挑釁的方式則是直接飛越台灣。

文章中指出,中國可能嘗試升級態勢,迫使台灣先動用武力,好讓中國找到對台灣進行更大規模懲罰性軍事行動的理由。文章中指出,美國必須為中國入侵台灣做好準備,確保美國擁有阻止中國佔領台灣的軍事能力,並且向北京作出明確的表示,無端攻擊將需要付出沉重代價。

文章裡提出建議,指出華府應該協助台灣更完善且靈活地抵禦中國軍事壓力、為台灣阻中國最具威脅性的活動、並與台灣合作制定應對中國挑釁的措施。為了應對台海發生軍事或準軍事事件的可能性,美國也應優先考慮與中國和台灣保持可靠的危機溝通渠道。美國也能私下台灣的紅線傳達給北京,警告中國不要測試台灣的底線。在適當情況之下,美國甚至能鼓勵台灣公開發表對中國軍事活動的看法,表明在何種情況之下,台灣必須以武力進行回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認為,隨著中國對台灣的軍事脅迫升級,意外危機的風險只會增加台灣和美國應該要合作阻止中國入侵,並制定應對中國軍事壓力的措施。在多年前,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曾告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比戰爭爆發更糟糕的唯一事情就是,這是一場無意造成的戰爭。」現在隨著圍繞台灣的戰爭風險增加,拜登政府更有責任協助避免其成真。

▲拜登曾向習近平表示「比戰爭爆發更糟糕的唯一事情就是,這是一場無意造成的戰爭。」(資料照/美聯社/達志影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