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柏林26日綜合外電報導)當歐洲和美國威權民粹政治人物勢力抬頭,德國總理梅克爾被外界封為「自由世界領袖」;如今她將結束具歷史意義的16年執政時代,她遺留的政治資產無論在德國內外皆前途未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法新社報導,67歲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在位之久,被冠上德國「永遠的總理」稱號。在梅克爾即將卸任此刻,受歡迎程度如此穩固,以致於若她尋求連任,很可能仍會贏得創紀錄的第5任期。但她完全是在自我選擇下交棒給他人。
梅克爾的支持者說,她的行事風格溫和且具有凝聚力,提供穩健務實方式帶領德國度過無數全球危機。
但批評她的人說,她的領導風格是得過且過,堅持盡可能滿足最大共識,未能高瞻遠矚替歐洲和區域最大經濟體德國的未來數十年發展做準備。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梅克爾下台後,德國將面臨破碎的政治板塊。正因為梅克爾的影響力如影隨形,以至於她所屬的基督教民主黨(CDU)總理候選人拉謝特(Armin Laschet)一直難以強化個人形象。
反而拉謝特的對手、社會民主黨(SPD)候選人蕭茲(Olaf Scholz)積極推銷自己是真正能延續梅克爾路線的人選,且或許還頗為成功。
若這回德國國會大選結束後,梅克爾在新總理誕生前繼續執政,而組成聯合政府的協商又遲無結果,那麼她將追平或超越前總理柯爾(Helmut Kohl)創下的戰後德國總理任期最長紀錄。
近幾年來,許多人將處變不驚的梅克爾視為在國際政壇上抗衡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或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這類自傲大男人領袖的受歡迎人選。
根據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本週公布的調查,在全球多數民主國家當中,絕大多數民眾相信梅克爾在國際事務上能做出正確決定。
不過就在梅克爾即將卸任前,她的任期最後因阿富汗政權再度落入塔利班(Taliban)手中而沾染汙點。梅克爾雖稱塔利班重返執政是「痛苦、戲劇化且糟糕」的結果,但隨著德國完成撤離阿富汗,梅克爾也因這場潰敗而遭到責難。
梅克爾在東德共產鐵幕下長大,原本是一名專業量子化學家。長期以來她的主張符合對改變持保留態度的選民胃口,使她被視為社會穩定的保證人選。
梅克爾的重大政策轉向,也都反映德國社會大多數人的願望;例如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她決定德國逐漸廢除核電。這也使得原本極度保守的基民黨擴大支持者結構,吸引到更多女性和都會選民。
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前,梅克爾採取過的最大膽行動,是2015年開放德國邊界讓100多萬尋求庇護者進入,這件事似乎決定了她的政治遺產。
雖然有許多德國人響應梅克爾的「我們做得到」口號,但這也使得反移民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or Germany,AfD)坐大,並造成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度有極右派勢力進入國會。
另一方面,匈牙利總理奧班(Viktor Orban)等強硬派領袖則指責梅克爾的移民政策宛如施行「道德帝國主義」。梅克爾本月便哀嘆,6年過去了,歐洲聯盟(EU)在達成統一的移民政策上似乎仍無進展。
除此之外,梅克爾過往因推動再生能源發展而有「氣候總理」之稱,如今卻面臨年輕一代環保人士大規模抗議運動,不滿她未能勇於面對氣候緊急情況,因為德國甚至未能履行自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承諾。
在歐債危機期間,梅克爾成為歐洲最受仰賴的領袖。當時柏林堅持負債累累的歐元國必須大砍揮霍支出,才能拿到國際紓困貸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時憤怒的抗議人士稱梅克爾是「撙節女王」,並用諷刺畫將她扮成納粹。但捍衛梅克爾的人則說,多虧她歐元區才不致瓦解。
而在最近的COVID-19疫情方面,儘管梅克爾政府承認犯下一些失策,例如疫苗接種推展進度緩慢。但德國的染疫死亡人數與人口總數相較,仍維持比許多歐洲國家來得低。(譯者:張正芊/核稿:林治平)11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