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位處地震帶,居住建物的安全問題更顯重要。結構技師、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戴雲發指出,震後不僅應檢查自家內大樑、大柱等處是否有因地震造成的45度裂縫,也應到低樓層的大廳及公設進一步檢查,如有異狀,才能及時請專家協助補強,避免建物「軟腳」而倒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通常會使建築物出現45度裂縫,因此,透過肉眼觀察建築物是否出現這類型裂痕,就可以初步判斷建築物的結構安全性。戴雲發指出,低樓層往往承受最大的地震力,但台灣的建築設計型態經常將低樓層挑高2、3層樓,或是設計成牆面比較少的公設、大廳及店面,一旦結構安全出問題,恐導致建物「軟腳」。
那麼,公設、大廳應該怎麼判斷安不安全?戴雲發說明,第一,可以先到建物外面繞一圈,觀察社區外牆、梁柱有沒有出現新增的磁磚掉落、大理石剝落;第二,到大廳、公設,以及樓梯間一層一層檢視,包括大柱、大樑、剪力牆有沒有新增的45度裂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者,戴雲發強調,剪力牆通常是指厚度在20或25公分以上的鋼筋混凝土牆面,一般的分間牆面則僅約15公分左右,雖然不是結構主體,但若一場中型地震之後,牆面就出現比過去更多且更密集的裂縫,這也代表建物的「體質」比較脆弱,仍然不可不慎。
戴雲發建議,若發現大樑、大柱、剪力牆新增了45度裂縫,或是一般牆面出現太密集新增的裂痕,都可視作建築物「呼救」的訊號,應請結構技師來勘查,討論是否評估進行補強,而不是等到「真的出事」才後悔;屋齡若太老、體質真的相當脆弱的建築,也不妨直接考慮展開危老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