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威志/台北海洋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民黨主席選舉的選情,實在沒有令人值得期待的地方。投票前的政見發表會,卻也令人眼睛一亮,除了有「政見發表」外,還有候選人間的互相「交叉詰問」,也會接受「媒體提問」。因為這是唯一一場,候選人把握機會向黨員及全國人民闡述未來黨的方向,也借此機會說明被誤解的政策。
從選舉策略來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這波負面攻勢難以奏效,彼此勝負呈現拉鋸纏鬥僵局,這些攻擊無法達到吸收中間青年、游離票的作用。目前朱立倫、江啟臣差距不大,這種操作大抵只有吹口哨壯膽的心理作用,因此都希望利用政見發表會拉開差距。
從總體表現來看,江啟臣採用「酸民模式」,當造王者來酸朱立倫,用勇於承擔來訴求國民黨換主席太頻繁,讓我繼續。朱立倫採用「戰狼模式」,今天的朱立倫比較狂,全部戰了一圈,提自己選新北對決蔡英文,大嗆江啟臣不承擔,也嗆張亞中的說法沒市場,大嗆張亞中跟台灣現實太遠,候選人全部戰了一回。張亞中採用「統神模式」,除了不知道大聲什麼,大致上是深藍論述。
從議題來看,四位黨主席候選人言必稱「中山先生」、「經國先生」,四位候選人都講『九二共識』,但沒有提到『一中各表』。可以看出國民黨人聚焦兩岸議題,朱立倫重申「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精神,要從求同存異走向求同尊異。江啟臣也強調,促進兩岸全面交流、對話是必要。
進一步來看,「交叉詰問」階段呈現一打三模式,卓、朱、張三個候選人圍攻江啟臣。張亞中重提當年震驚台灣政壇的「美國維基解密爆料事件」,稱他想給朱立倫一個解釋機會,卻拉江啟臣來評價朱立倫的解釋。江啟臣則固守自己理念,江啟臣充分論述2024會堅持制度,朱立倫除了換柱印象之外,還有機會讓違反黨紀的人提早回國民黨,可見得朱立倫是不會支持制度的人。
政見發表會不是互揭黨內的瘡疤,國民黨瘡疤是一直都在那裏。陣前換將,兵敗如山倒,換柱後人心渙散,失敗主義彌漫。制度論的信仰者會相信路徑依賴,吳敦義的新書有一句「君子不黨」,「君子不黨」典故來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如何「矜而不爭」,如何尊重制度,才是黨員想知道的。
國民黨在江啟臣代理主席任內試圖走出窠臼,在大是大非的問題前面,沒有絲毫猶豫,砲火全開指向執政黨的不是。良性競爭是以論述取勝,疫情期間,江啟臣、朱立倫採取土法煉鋼,勤走基層全國巡迴,大費周章南北奔波舟車勞頓,沒有捨本逐末用視訊方式。
諷刺的是,國民黨主席政見發表會後的即時民調,張亞中目前在各大民調遙遙領先,朱立倫根本邊緣人,而且臉書上一直有張亞中的影片出現,經過政見發表會後,國人終於發現張亞中在統派的高人氣。
從候選人來看,朱立倫最大的問題不是別人,而是他的魄力,2016年國民黨沒有男人出來選總統,朱立倫卻出來換柱。敗選後,朱立倫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直到韓流崛起,朱立倫更被邊緣化。總統與立委大選國民黨大敗,黨主席吳敦義下台,國民黨聲勢最低迷的時候,又是江啟臣出來,一路看下來,很難在朱立倫身上看到承擔危機的魄力。
有能力的領導者帶領影響組織,沒能力的就被組織影響。多元社會中本來就有不同的意見,每位參選人背後的選擇,本來就代表不一樣的路線鬥爭,國民黨要展現團結的氣勢,本來就應該從黨內民主開始。
歷史如鏡,因為是黨主席選舉,政見會大談正藍精神,面對的是黨員,所以就要講藍色黨員想聽的話。國民黨時不我予的關鍵,在於美中關係這巨大的地緣政治改變,還有習近平對台不再戰略模糊,反中己經成為世界的潮流,這點和過去國民黨能在戰略模糊下,取得兩岸紅利的狀況相去己遠。而贏得黨主席選舉的人,選後如何讓「非韓不投」黨員持續凝聚才是重中之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