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達格蘭論壇聚焦台海 學者:台灣安全牽動全球

▲「2049計畫研究所」主席薛瑞福認為,台灣為確保印太地區自由開放秩序的關鍵。(圖/翻攝自美國國防部)
中央社-2021-08-31 21:25:11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台北31日電)「凱達格蘭論壇」今天登場,首場聚焦台海變局。4位與談人不約而同表示,台灣是確保印太地區自由開放的關鍵,台海穩定牽動全球,且應讓中國知道,「任何入侵台灣的威脅,都要付出代價」。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外交部與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今天舉辦線上「凱達格蘭論壇—2021亞太安全對話」,第一場「台海變局對印太自由秩序之挑戰」,由國家安全會議副秘書長徐斯儉主持。

與談人為美國華府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主席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日本自民黨青年局長兼眾議員牧島Karen(Makishima Karen)、澳洲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政策執行主任莫德(Richard Maude)與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台灣計畫主任波恩達茲(Antoine Bondaz)。

薛瑞福首先表示,中國共產黨利用美國撤離阿富汗警告台灣,想要「不戰而勝,危害台灣意志」,但拜登(Joe Biden)政府指出,撤離阿富汗戰爭,就能向印太地區投入更多時間與資源。

他提到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最新民意調查顯示,若中國入侵台灣,52%的受訪者贊成美國派遣軍隊防衛,是這項問題自1982年首次提出以來的最高紀錄。

薛瑞福提出台海變局5大觀察趨勢。第一,是中國共產黨的軍事能力近年快速擴張,企圖改變區域版圖。薛瑞福認為,若共產黨想攻台灣,美國能在動態發展的情勢中發揮影響力,但以中國目前的戰略能力,他對此存疑。

第二,台灣的軍事能力也持續增加,「蔡英文總統信任美國,但同時也知道台灣應該為自身防衛負最大責任... 我認為台灣在對的道路上,對競爭局勢也更嚴肅以待」。第三,美國對台海也更嚴正以對,在拜登政府下,國防部開始沙盤推演與中國在台海的現實作戰策略。

再者,薛瑞福指出,台灣盟友也更認真看待台海情勢,有越來越多的公開行動與言論。最後他說,台灣為「現代富爾達缺口(Fulda Gap)」,即冷戰時東德與西德邊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我們支持台灣,並非同理台灣受威脅,或與台灣有貿易往來,並非因半導體,或基於義務...真正原因,是台灣為確保印太地區自由開放秩序的關鍵」。

日本眾議員牧島Karen則表示,疫情之下,「台灣風險管理出色能力獲日本高度讚揚,但卻不能參加世界衛生組織(WHO)令人不解」,她同時感謝台灣在日本遭遇疫情與天災時伸出援手的情誼。

她強調,台灣和平與日本直接相關。7月公布的「防衛白皮書」首次提及台灣穩定對日本與國際社會安全的重要性,牧島Karen引用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在記者會中所言,「我們需要更加關注美國與中國在印太地區的發展,才能確保台海局勢」。

澳洲智庫主任莫德分析面對台海變局,能做的為以下6點:第一,台灣必須持續增加正當性,以獲得尊嚴與尊重,「這也是蔡英文總統正在做的,包括抗疫措施與半導體發展」。

第二,台灣應持續發展防禦的能力與意志,不僅是軍事上的決心,還有經濟的對抗優勢等;第三,台灣應持續尋求盟友,「創造國際空間,讓他們幫助台灣自我防衛」;第四,應「國際化台灣面臨的挑戰」,好讓中國了解,維持台海和平不是兩岸問題,而是全球議題。

再者,台美應持續合作,向中國傳送清楚訊息,以免低估兩國反應的共同意志;最後,美國與盟友應仔細思考台海變局的可能性,尋找有效回應,「讓北京知道,任何威脅入侵台灣的企圖,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法國學者波恩達茲則以歐洲角度分析台海局勢。他說,「歐洲已意識到台灣重要性」,包括台灣強化歐洲外交網絡並新增兩個館處—駐普羅旺斯辦事處與駐立陶宛代表處。面對中國憤怒制裁,歐洲11國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共同支持立陶宛,「必須透過歐盟團結來對抗中國的經濟威脅」。

波恩達茲指出,歐盟國會以及法國在內的各歐盟成員國國會都在積極運作,確保與台灣持續合作,並擴大台灣國際參與。他說:「歐洲開始越來越常談論台灣,但面對中國外交施壓,歐洲在印太區域應有更積極的角色,避免中國片面以武力改變現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表示,歐盟印太戰略草案2週後將出爐,將對台海議題有所著墨。最後波恩達茲在回覆詢問時說道,「不應僅將台海議題放在『獨裁』對『民主』框架下,我們支持台灣不僅因其民主政體,而是因為這符合所有人的利益。我們應確保台灣人民的意志被聽見,不是中國共產黨說了算,而應該由2400萬台灣人民共同決定」。

外交部自2017年起每年與國內智庫合辦「凱達格蘭論壇-亞太安全對話」,針對海事安全、全球公衛及經濟安全等議題,邀請官員及學者專家就亞太區域威脅及變局挑戰進行討論。(編輯:林憬屏)1100831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