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疫之路怎麼走?是否與病毒共存引專家爭論

▲當前中國疫情延燒。在疫苗施打已超過17億劑次的情況下,官方仍採取社區封閉控管等對應方式,並以零新增確診為目標;除了民間質疑,不同專家也對是否要「與病毒共存」的抗疫路線有爭論。(圖/翻攝自人民日報)
中央社-2021-08-09 08:00:00
(中央社台北8日電)當前中國疫情延燒。在疫苗施打已超過17億劑次的情況下,官方仍採取社區封閉控管等對應方式,並以零新增確診為目標;除了民間質疑,不同專家也對是否要「與病毒共存」的抗疫路線有爭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江蘇省是這次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的傳播源頭。綜合中新網等媒體報導,南京市部分地區8日已啟動第6輪的大範圍核酸檢測,而揚州自7月28日至今,主城區也進行了4輪核酸檢測。

一次又一次的核酸檢測,以及回復到與去年相似的社區封閉管理措施,讓一些民眾質疑,打了疫苗以後的抗疫生活似乎沒有改變,更令人擔憂的是,持續採用封閉式管控對經濟將會是沉重打擊。

根據澎湃新聞,揚州大學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吳峰8日在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解釋,全員核酸檢測是阻斷疫情擴散的重要手段,然而病毒有潛伏期和隱匿性,即使絕大多數的居民檢測是陰性,但「適時地開展多輪次的全員核酸檢測,仍然非常有必要」。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7月29日在微博發文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相信,疫情不會短期結束,可能長期也結束不了,世界要學會與這個病毒共存。

他並在文章中以英國和以色列為例,表示當地疫苗接種率都接近70%,近期放開後,雖然感染人數明顯上升,但病死率卻從去年最高的18%降至最近的0.1%,接近流感的病死率水準。

不過,中國衛生經濟學會總顧問、前衛生部長高強8月5日在中國衛生經濟學會官網發表文章,卻以不點名的方式批判張文宏,表示對於一些專家建議國家考慮「與病毒長期共存」的策略感到詫異。

他堅持用去年的方法繼續嚴格防堵,在「外防輸入」方面「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堅決「禦病毒於國門之外」。

他說,中國的抗疫策略,「是精準疫情管控與廣泛接種疫苗並行不悖的『雙保險』策略,而不是用疫苗群體免疫替代疫情嚴格管控,更不是『與病毒共存』」。

高強說,有些專家認為,在歐美國家通過廣泛接種疫苗實現了「群體免疫」之後,中國的對外開放可能會陷入被動,因此主張「學會與病毒共存」,實現與世界的正常互通。但他認為中國與世界的互通,必須是健康、安全、符合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互通,「而不是盲目的互通,更不是不計後果的互通」。

6日,財新網刊發「與新冠病毒共存不僅必要而且可行」,作者黃嚴忠是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美國西東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他說,COVID-19的病毒與人類共存已經是一個難以改變的事實。理論上,一國可以通過舉國之力,繼續強化防止病毒從外部輸入措施,但這樣也可能會產生始料未及的後果。

他認為,要實現與病毒共存,需要多管齊下積極推進。這個過程要分階段有序進行,但也不應完全受制於現有政策慣性,不能因為有風險就裹足不前。

不過,7日,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App)刊發了前述高強反對「學會與病毒共存」的文章,被網友形容為官媒對於這類主張的「打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中國國家衛健委網站,截至7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COVID-19疫苗17億7030.4萬劑次。

當前,中國持續推進接種疫苗,官方強調中國疫苗及現有防控措施對於Delta變異株有效,暫時仍未改變透過嚴格管制跨省市交通與社區出入的疫情防控做法。(編輯:張淑伶)1100808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