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警戒2個多月,重創台灣的經濟,原本堅持不普發現金的行政院,最近態度出現明顯的轉變,準備要比照去年振興三倍券的模式,推出更大規模的振興券「讓振興效果變5倍」,甚至還出現「紓困5.0」的名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2個多月,政府的推出所謂的「紓困4.0」,基本上仍舊是「紓困2.0」的翻版,包括貸款、救濟等等,都和去年的作法沒有兩樣。在疫情已經發生一年多之後,政府仍然沒有制定一套辦法,找出真正需要的救助的企業跟店家,把錢送到他們的手中,所以只好換個「4.0」的名稱,端出和去年一樣的菜色。
政府描繪出一幅「政府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的美好願景,但許多因為封城受到嚴重影衝擊的店家,根本申請不到紓困補助,只好關門大吉。政府的準備不足、紓困不利,卻又假裝紓困已經有成效,反而導致經濟的衝擊遠比想像中更大。
紓困原本應該是「救急不救窮」,讓受到嚴重衝擊的店家跟人,能夠繼續撐到情況好轉。但由於政府並沒有能力把錢送到需要的人手中,朝野立委才會出現廣發現金的聲音,至少沒有相對剝奪感,需要的人也多少能受到照顧。
原本堅持不發錢的行政院,如今雖然仍緊咬「不普發現金」,但卻提出再發振興券的規劃,其實已經是放棄原本的立場,相當程度接納立委的訴求了。但問題是,去年的「振興三倍券」已經證明沒有辦法達成原本的政策目標,不是一個成功的政策,如今難道改叫「振興五倍券」,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嗎?
更何況,今年的疫情跟三級警戒的衝擊,和去年是完全不同的狀況。去年除了旅遊業受到比較嚴重的衝擊之外,其他行業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而三級警戒卻是重創所有的餐飲業跟服務業。
根據主計處日前公布的統計,台灣的失業率從4月的3.64%,一路飆高到6月的4.80%,失業率創10年半的新高,每月工時未達35小時的低工時就業者也暴增到98.4萬。
去年疫情對台灣經濟的衝擊,主要來自民眾因為疫情導致的消費減少,所以政府才需要發三倍券來「振興」經濟、增加民間的消費。但現在的狀況明顯和去年不同,2個月的三級警戒,導致很多店家倒閉、工作消失,這些受創的國人很可能因此掉落到更弱勢的經濟階級。
對目前的台灣、現在的政府來說,「救失業」顯然是比「救經濟」更急迫、更重要的課題。而在此時此刻,政府居然端出一個以「振興」經濟為訴求、討好所有人的政策,根本就是搞錯了方向。
行政院官員還沾沾自喜的說,「1600億的振興子彈已經上膛,隨時可以開出刺激內需的第一槍」。但這1600億其實是新冠特別預算8400億的餘額,面對變種病毒的威脅,全世界多半預估要到明年、甚至後年疫情才會趨緩,政府如果現在就把所有的子彈用完,之後要如何面對疫情的變化?
面對新的疫情局勢,政府必須在疫情可以忍受的範圍之內,保住最多的工作機會跟職缺,並試著創造一些投資跟工作機會,而不是一再用5.0、6.0、7.0之類的口號,包裝撒錢的舊思維。政府也必須認真研擬一套辦法,萬一再有類似三級警戒狀況時,如何能夠精準的紓困,降低對經濟的衝擊。那最後的1600億,真的不必急著發完。
●作者:單厚之/資深媒體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