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雙減」整治補教業 多家機構坦言:前景有不利影響

▲中國學生競爭壓力巨大,「十年寒窗苦讀」變成「十八年寒窗苦讀」,為了減輕學生與家長的負擔,中國政府近日出台「雙減政策」。(圖/翻攝自微博)
要聞國際中心林孝萱/綜合報導-2021-07-26 14:27:32
中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週六(24)發印《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意見》)推行「雙減政策」,連帶影響週五(23)美股、港股中概補教股暴跌,今日港股教育股持續下跌,各大教育機構接連發表聲明承認相關規定會對前景產生不利影響,但強調將遵照政府方針進行調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媒體報導,今日香港股市思考樂教育下跌逾40%,新東方-S、新東方在線和卓越教育集團下跌逾30%,天立教育與睿見教育跌幅超過20%。豆神教育股價跌幅逾20%,其他教育概念股,包括學大教育、勤上股份、昂立教育等直接跌停,全通教育、科德教育、華圖山鼎等教育股價跌幅超過10%。

中國政府發布《意見》後,接連兩日多家上市教育公司、校外培訓機構發表聲明回應「雙減政策」的影響。在美國上市的新東方、好未來透過官方微博與公告表示,公司深刻領會「雙減」工作的重要意義,將會嚴叫執行相關法規、依法經營;好未來也表示,將繼續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高途則是在23日即回應,堅決擁護雙減工作,做好社會主義教育的有益補充。

今(26)日高途教育發布公告,除了再次強調會遵守《意見》,也承認,預期相關規則及公司將采取的合規措施的可能會對公司的經營成果和前景產生不利影響。新東方也發布公告,表示公司正在考慮採取適當措施,預期該等措施將對與中國義務教育制度學科有關的校外輔導服務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中國教育機構「好未來」針對《意見》、雙減工作的回應。(圖/翻攝自微博)
▲中國教育機構「新東方」發表的聲明。(圖/翻攝自微博)
中國教育部強調「雙減」涉及眾多利益群體、部門職責,必須由黨委和政府統籌領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和政府要把雙減工作當作「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重點任務。除了確實執行政策,也要設立究責機制,對工作不確實的地方政府、部門與學校進行問責。

一些中國地方政府也成立「雙減工作班」因應中央政策,中國天津市今(26)日成立工作班,加強深入研調、宣傳引導、治理力度、完善機構設。其中還開放舉報電話,以即時發現問題嚴重的校外培訓機構,市內各區也會公布「校外培訓機構黑白名單」與舉報電話。

▲中國教育部解釋雙減工作的出台背景,以及未來1至3年的主要目標。(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外國媒體分析,雙減政策除了整治補教界,同時也與中國管理金融市場、應對少子化與內卷問題有關;中國教育部相關府責任人解釋,雙減政策是在「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的背景下出台,目前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沈重,且偏向「短視化」、強調功利性;另一方面,補教行業仍然處於過熱狀態,一些校外培訓機構收費高昂,導致資本過度湧入存在風險隱患;補教業也存在「退費困難」、業者捲錢跑路的消費糾紛。黨中央對教育問題高度重視,因此推出雙減政策。

雙減政策的工作目標有兩大方面,在校內希望能夠提升學校教育、教學品質和服務水準,讓作業的配置更加科學合理,加強學校的課後服務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學生的學習「回歸校園」;校外方面,希望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全面規範,消除學科類校外培訓的各種亂象問題,降溫補習熱度。在一年的時間範圍內,減輕學生作業與補習班負擔,減輕家庭教育支出與家長負擔;三年內使各項負擔減輕,提升教育品質、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

作為雙減政策應對措施之一,中國教育也印發了《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要求學校切實減輕過重作業負擔,包括依年齡段,給予合理的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減輕家長負擔,嚴禁學校要求家長檢查、批改作業。

▲「雙減」政策的主要目標。(圖/翻攝自微博)
針對校外輔導機構,《意見》要求:一、各地政府「不再審批新的機構」,現有的機構必須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改為審批制;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則是要分為體育、文化藝術、科技等類別,制定相關審批標準。二、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上市融資,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學科類培訓機構資產;已經違規的機構將會進行整治。三、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類培訓,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依法依規堅決查處超範圍培訓、培訓質量良莠不齊、內容低俗違法、盜版侵權等突出問題。教育部將出台《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材料管理辦法》,對培訓材料管理提出要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意見》也要求,學科類培訓機構開班時間,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日、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相關收費也必須納入政府指導價格,由各地政府科學合理確定計價辦法,明確收費標准,首先在試點地區實行,之後逐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中國每年高考都會有各地「狀元」、「榜首」的相關報導,包括學生備考的方法與生活作息調整等細節。對此,中國教育部還提到,各類新聞媒體要積極宣傳「科學育人理念」,破除「搶跑文化」等功利現象,不炒作考試成績排名和升學率,營造良好社會育人氛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