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今(20)日宣布在立陶宛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成為歐洲地區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對此,中國外交部與國台辦都表示「強烈反對」,但英國《泰晤士報》卻認為,立陶宛擁有對抗中國強權的勇氣,值得各國學習,而共享自由民主價值的國際社會也應該給予立陶宛更多支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媒體報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中方堅決反對建交國同台灣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反對建交國同台灣互設所謂「代表處」。敦促立方(立陶宛)堅持一中原則,恪守建交承諾。同時正告台灣,「台獨「是死路一條,任何妄圖在國際上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圖謀,都不會得逞。
英國《泰晤士報》刊登盧卡斯(Edward Lucas)的專欄評論,包括德國、法國、英國等歐洲「大國」及歐盟,在對外、對中共政策上普遍令人失望。而波蘭,烏克蘭等曾經經歷共產政權統治的東歐國家,比起西歐又更加明顯的親中,讓人口不到300萬的小國立陶宛在這些歐洲國家之中,顯得格外特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盧卡斯提到,立陶宛近期還為白俄羅斯、俄羅斯等異議人士提供庇護,在香港議題上也積極提供港人簽證。今年2月,中國與中歐、東歐國家舉行17+1合作機制峰會,北京要求這些國家派出總統或是總理級別的人物出席,但立陶宛國會3月決定退出17+1合作機制,外交部長蘭斯伯格斯更直接講明「與中國合作幾乎沒有帶來任何好處」,且中國的舉動意圖分化歐盟,呼籲歐盟成員應該要更加團結。
強力反對俄式「盜賊統治」的英裔美籍金融家布勞德(Bill Browder)也向為,立陶宛對抗獨裁者的外交政策,正確且堅定,然而有想遺憾的是現在這樣的勇氣已經十分少見。《泰晤士報》評論認為,立陶宛曾在1980年代扮演蘇聯解體政治運動的先驅,現在也不畏懼中國的禁忌,如此熱愛自由的國度值得更多盟友的支持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