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樓的象徵意義不只在表面,《日本化:世界可以從日本失落世代中學到什麼?》(暫譯,Japanization: What the World Can Learn from Japan's Lost Decades)作者佩西克(William Pesek)認為,從過去的經驗可見,建築超高樓與金融危機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根據勞倫斯(Andrew Lawrence)的說法,這是因為超大型工程啟動,往往代表政府在經濟上的寬鬆政策以及樂觀態度。然而,當這些大樓接近完工時,過度投資以及投機心態引起的泡沫也隨之破裂,政府政策也因此轉為緊縮。超高樓的建設,某種程度上反應了社會的經濟週期。
佩西克指出,1907年至1908年,紐約市建造當時可以被稱為超高樓的勝家大樓(Singer Building )與大都會保險公司大廈(Metropolitan Life Building),之後股市下跌近50%、銀行擠兌潮爆發,以至於摩根大通(JP Morgan)不得不出手,率先援助美國企業;1929年華爾街克萊斯勒大廈(Chrysler Building)開業不久,紐約股市崩跌,股災延續至1931年,帝國大廈竣工後一年(1930年),全世界陷入經濟大蕭條。接著在亞洲,有馬來西亞雙子塔、台北101與兩次金融風暴;2008年至2009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當時杜拜哈里發塔工程正在收尾,金融危機導致的油價波動又嚴重衝擊中東經濟。
回到中國,佩西克指出,2015年當時上海中心大廈(Shanghai Tower)才剛剛完工,當年夏季上海股市就發生股災,短短幾週內暴跌30%,導致交易所一度關閉數天暫停公開募股;2017年深圳平安金融中心(Ping An Finance Center)啟用不久,美國時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就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現在中國政府重新審視超高樓建築計畫,除了安全上的考量,中國對高樓建築的管制也是在反應中央「去槓桿化」的政策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