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些統計數字被拿出來解讀討論,各縣市政府疫苗打了多少、打得快還是慢,成了媒體報導、大家關心的話題,彷彿「數字會說話」,我們都得好好傾聽這些數字說了什麼,免得己身權益受損,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打疫苗這件事,不但是「資訊不對稱」,更是「資源不對稱」,試想?如果疫苗多到滿大街都是,免費隨你高興何時去打、去哪裡打、打哪一種廠牌,大家還會關心誰先打、誰後打比較公平以及哪個縣市政府打疫苗比較有效率這種話題嗎?搞不好政府拜託你打,你還愛打不打。
再來,每一批次疫苗配發給各縣市政府時,中央都是已經先規定了施打的類別後再配發數額,就算某人是這一批最快打到疫苗的那個,但他相對上一批的所有人來說還是慢的, 所以感覺上的快慢,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那為什麼疫苗打的快或慢會在部分社群媒體引發討論,甚至是唇槍舌劍的爭論呢?其實很簡單,求生是動物的本能,個人還沒打到疫苗的恐懼如果明講,就會被視為自私和怯懦,但如果換個方式用檢討疫苗施打效率來表達,變成是為群體發聲,光明正大多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在疫苗施打快與慢這件事情上,根本不會有群體認知,只會有個別感受,已經打到的跟還沒打到的人,感受完全不一樣,甚至同一個人在打疫苗前後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如果要用打得快或打得慢來評估各縣市政府的效率,那更該用疫苗買得快或買得慢來評估中央政府的效率。
蔡英文總統說:「裝在瓶子裡的疫苗,不會產生抗體,打進身體裡的疫苗,才能夠保護你和你的家人。」同理可證,打在別人身上的疫苗,不會在我身上產生抗體,打進我身體裡的疫苗,才能夠保護我和我的家人,所以趕快給我打疫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