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象局指出,今(25)日鋒面逐漸北移,天氣仍不穩定,西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東半部地區午後也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南部地區以及午後各地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留意短延時強降雨、雷擊及強陣風等劇烈天氣,連日降雨,山區也請留意坍方、落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三立準氣象· 老大洩天機」在專欄中表示,今天「梅雨滯留鋒」仍在台灣附近,各地有局部陣雨或雷雨,大氣不穩定,有激發「劇烈天氣」的機率,還是要注意天氣變化及氣象局的特報﹔今日各地雲多有雨,天氣稍涼;各地區氣溫落在北部23至32度,中部23至33度,南部23至33度,東部22至33度。
吳德榮說,明(26)日至下週三(30日)「梅雨滯留鋒」北移,但「太平洋高壓」偏弱,台灣處在「西南季風」環境,暖濕且不穩定的空氣,源源不絕,迎風面中南部有不定時的降雨,且有「劇烈天氣」及「大量降雨」發生的條件,仍應注意防汛。背風面的北部、東半部則炎熱高溫,午後亦有局部陣雨或雷雨的機率。
下週四至週日(7月1至4日)「太平洋高壓」緩慢增強,結束中南部多雨的型態,台灣進入「夏季型」的天氣。
吳德榮回顧今年梅雨季(5、6月),有3波「典型梅雨滯留鋒」帶來不少降雨,但若無另2波移動性鋒面、連續的午後雷陣雨及西南季風為中南部帶來的大量降雨,創56年紀錄的乾旱,是無法這麼容易就獲得紓解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德榮認為,可見梅雨季若僅拘泥在「典型梅雨滯留鋒」,並無法代表台灣完整的水情,這是30年前中央氣象局即不再以第1波「典型梅雨滯留鋒」抵達日為「入梅」,最後1波「滯留鋒」離開,即為「出梅」的原因之一。
吳德榮表示,更重要的原因是無論30年前,或今日的「氣象科技能力」,皆無法在4月底就準確預測出第1波「典型梅雨滯留鋒」何時抵達?又最後1波何時離開?既然如此,又何需每年都在「押寶」幾時入梅、幾時出梅。其實「侵台颱風」個數,也是違反「科學極限」的預報,所以「美國颶風中心」(NHC)就明示從不提供「侵美颶風」個數的預報,中央氣象局近年來也是如此,不再「押寶」,而僅以氣候平均值供各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