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擔心傳播、感染病毒?醫師整理4大「預防中鏢」手段

▲端午連假返鄉恐會釀成嚴重防疫破口,就有網友在PTT女孩版好奇詢問,為什麼不直接端午期間台鐵、高鐵停駛?貼文立刻引發熱議。(示意圖/台鐵提供)
編輯中心/綜合報導-2021-06-07 17:31:34
台灣近期本土確診數仍居高不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7)日宣布,全國疫情警戒第三級延長至6月28日止,面對即將到來的端午假期,不少人也擔憂會有大量人潮返鄉導致嚴重防疫破口。不過隨著對於新冠肺炎的研究日趨蓬勃,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也將「空氣傳播」傳播途徑列入可能性,對此《實證醫學救台灣》團隊的蔡姓住院醫師也針對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與感染力作出整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內本土新冠肺炎感染爆發,5月15日至6月7日累計確診10172例。(圖/NOWnews製表)
隨著端午連續假期就在眼前,不少醫護人員、政治人物也出面呼籲減少從北部返鄉南部的行為,希望民眾能直接進行退票,避免在搭乘高鐵、台鐵的過程中,因為密閉車廂內傳播新冠病毒,擔心疫情一發不可收拾。而根據蔡姓住院醫師整理出的結果,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分為以下三種:

一、飛沫傳播

傳統定義的飛沫傳播,是指透過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如口水、痰等感染他人。「飛沫(droplet)」的直徑大約是5到10微米。常見「製造」飛沫的方式有咳嗽、打噴嚏、說話、唱歌等。如果距離夠近(小於一公尺),帶著病毒的飛沫就有機會被其他人吸入體內而造成感染。若飛沫滯留在物體表面,而他人接觸到物體表面的飛沫後再碰觸口鼻眼睛,一樣有可能中標。因此,傳統上針對預防飛沫傳染的建議,就是保持安全社交距離至少1.5公尺並配戴口罩,能大幅減少飛沫的吸入

▲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建議指出,口罩與臉部密合度能有效防止飛沫傳染。(圖/翻攝自美國CDC網站)
二、空氣傳播

定義為藉由空氣中懸浮的「飛沫核」、「氣溶膠」帶著病毒,長時間乘著氣流擴散。所謂「飛沫核(droplet nuclei)」或「氣溶膠(aerosol)」,就是直徑小於5微米的微粒,能在空氣中飄浮、傳播的距離都比飛沫還要來得更遠,甚可達5-10公尺。目前證實「空氣傳染」會在特定條件下發生,例如在透過呼吸器等醫療儀器。目前醫界還在研究,在一般條件下,新冠病毒是否會透過「空氣傳播」。

有些學者以「空氣傳染」來解釋發生在餐廳、KTV、健身房等密閉空間的案例。這些案例中的共通特色為:室內、擁擠、通風不良等,因此由目前的證據看來,「空氣傳染」很可能發生在密閉的空間裡。

三、汙染傳播

沾到確診者的飛沫或是分泌物之後,接觸口鼻造成的感染,稱為「污染傳播」或接觸傳播。病毒保持活性的時間須取決於該物體受污染的程度、物體的表面、物體所處的環境條件等。最需要提防「污染傳染」的場所就是收容大量確診者的醫療機構。因此,建議外出返家後,還沒洗手之前都不要觸碰口鼻

▲疫情嚴峻民眾外出返家建議先進行清潔消毒。(示意圖/取自pixabay)
至於病毒「傳染力」的測量方法則是以「RT-PCR」測病人體內的「病毒量」,綜合目前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發病(不適症狀出現)前1到3天體內會出現新冠病毒RNA,且在發病當天達到最高病毒量,接著逐日遞減。新冠病毒RNA在體內存在的時間依症狀嚴重程度而不同:無症狀者約1至2週,輕症者約3週,重症者可能比3週更久。然而,「偵測到新冠病毒RNA」並不完全等於「具傳染力」,新冠肺炎確診者主要透過直接飛沫與親密接觸傳染給他人。從「感染」到具「傳染力」間隔時間平均約5到6天,但可長至14天。

蔡姓住院醫師也提到,綜合以上所述,要有效預防新冠病毒傳播的方法仍得做到最基本的以下四點,包含「維持密閉空間的通風,儘量避免與陌生人長時間共處密閉空間」、「定期用酒精消毒長接觸的物體表面」、「未洗手儘量不要觸碰口鼻」、「即使在開放的空間,也要戴好口罩、維持安全社交距離」。(編輯:楊智傑)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資料來源由 實證醫學救台灣 團隊授權轉載,非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