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鄭百珊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或稱異位性溼疹)屬於一種慢性發炎性皮膚病,臺灣和許多國家盛行率均呈現上升趨勢,且過去數十年來顯著增加中。異位性皮膚炎和遺傳有關,且與其他異位性疾病(氣喘、過敏性鼻炎)有很強的連結。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部分四肢屈側出現少許濕疹病灶,有些則全身有超過90%的皮膚受到波及。此外,異位性皮膚炎常造成病人失眠和自信心受創,工作、就學也受到影響。
異位性皮膚炎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發病。急性、濕疹樣病灶較常見於兒童,成人異位性皮膚炎大多以表皮增生、慢性病灶表現為主。根據研究統計,約4分之1的異位性皮膚炎病人成年後才會出現病灶,有些在兒童期及發作的病人會隨年紀增長而有所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傳統治療方法不外乎外用潤膚劑、類固醇藥膏及外用免疫抑制劑藥膏,或是口服抗組織胺、皮質類固醇等。
現今異位性皮膚炎新興治療方式可用生物製劑(Dupilumab)及口服JAK抑制劑(Baricitinib)。生物製劑需皮下注射,通常治療4至6周就產生反應,許多病人使二周內癢感就降低。口服JAK抑制劑可有效阻斷異位性皮膚炎的過敏發炎反應,用於治療中至重度之異位性皮膚炎,可降低癢感與皮膚病灶之嚴重度,對傳統治療效果不好之病人有很好的效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鄭百珊說明,這幾年新興的生物製劑及標靶藥物造福許多深受中重度異位型皮膚炎所苦的病人,目前仍有許多新興藥物進入最後臨床試驗階段,相信在未來的幾年會有更多的藥物選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