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緊張焦慮是合理的 鄧惠文:控制生活而非家人

▲因疫情緊張焦慮是合理的,鄧惠文呼籲控制「生活」而非「家人」。(圖/截自《鄧一個人咖啡》節目畫面)
文/姊妹淘-2021-05-21 18:42:31

台灣疫情不斷升溫,帶給民眾許多影響及改變,《鄧一個人咖啡》在今日(21日)的節目中,由鄧惠文鄧醫師與大家溫柔分享,如何去照料自己的情緒、調適自己的心情呢?原以為台灣疫情一直有效控制著,突然激增的本土案例讓疫情緊繃,造成了你我心中的惶恐與不安,提高警覺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心靈健康給搞砸了!因此鄧醫師針對心理上的防疫整理出幾個小重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我們先了解自己原本的個性是屬於比較「謹慎小心」還是「神經大條」呢?這兩者其實就像翹翹板一樣,而我們必須站在中間去取得一個平衡,所謂的平衡就是「謹慎但不必過於緊張」,但往往這也是最難做到的,鄧醫師就點出心理平衡需要的三大要件,分別是意志力、智慧、定力



平時我們總以為科技與文明,可以讓我們完全掌握自己的生活,但在這一波疫情及防疫中,又將人類重新推回一個原始的起點,也就是「生命非常的脆弱」。我們都知道我們針對防疫所做的安全措施並非百分之百,因此我們在面對相關新聞與資訊時,還是會感到緊張、焦慮,這種心情是合理的,只是我們過去比較少正視這樣的生命常態而已。

鄧醫師認為,在新冠肺炎帶給全球很大的衝擊之下,我們勢必要用「智慧」與自己靈魂內部的脆弱做一個對話。但很多人是很害怕這種恐懼感,而選擇逃避,在心理上做出切割,這時他們可能會活在另一種極端當中,出現「忽視」防疫安全的問題把「不會啦」掛在嘴邊。當然有「輕忽」就會有「焦慮」,這兩者是相互存在,鄧醫師也提醒到,不管你自己或是身邊的人是屬於何種人,都應該要互相協助而非互相抨擊,大家一起走向平衡,對抗這場戰役!

▲心理平衡需要的三大要件,分別是意志力、智慧、定力。(圖/截自《鄧一個人咖啡》節目畫面)

在世界各國,許多醫護人員都長期堅守崗位為疫情努力,即便他們也會感到害怕,但他們仍收起恐慌,發揮「定力」,盡力去做好他們的職責,這就把兩端的思維與功能結合起來,安穩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成為這場戰役的「中堅份子」

最後鄧醫師也提供大家幾個照護心理健康的建議:

一、已可行的方式維持產能,克服等待的消極無助

當我們面對疫情時,可能會多出許多獨處的時間,但我們不要去空想「疫情什麼時候過去?」,因為時間久了我們就會開始出現無助、憂鬱的情緒,因此你可以試著去找一些替代的滿足,就像很多人可能會在這時候去紀錄、分享自己三餐做的菜,讓生活是受到自己控制的。

二、居家防疫期間,勿將家人作為補償控制感的對象

如同上述所說的,我們可以讓自己試著去控制自己的生活,但針對的是「生活流程」與「事物」,並非「家人」。因為疫情讓我們有失控感,因此會把這個掌控感轉移到家人身上,最後會導致家人之間的摩擦與衝突,讓大家在居家期間變得不愉快。

▲鄧醫師提供大家幾個照護心理健康的小建議!(圖/截自《鄧一個人咖啡》節目畫面)

三、防疫壓力造成團體分裂,需用心照顧彼此關係

若團體中本來有分裂,更容易因為外在有一個較大的壓力,而導致分裂變得更明顯,鄧醫師在這邊提到,尤其是本來就看不順眼的人,越在這種時刻就越是變本加厲。她認為病毒不僅是在我們的身體上進行破壞,更容易透過人心進行更大的破壞,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去想如何去維持連結,共同去抵抗疫情帶來的破壞。

四、請關懷居家檢疫和隔離者,齊心才能抗役

許多在進行居家隔離或是自主管理的人,保護的都是大家的安全,因此當我們的生活遇到這樣子的鄰里或是朋友,我們可以試著去對他們釋出善意,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大家都站在同一陣線上對抗疫情,也就是鄧醫師最後說的「物理上的隔離,是為了讓我們的心不要分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面對疫情,「過度恐慌」「過度輕忽」,都會導致社會的崩解,除了生理上的防護外,好好照料彼此的心理也是很重要的,病毒可能破壞我們生活,但別讓它對我們的心靈造成更大的破壞,大家齊心走向平衡,找到彼此生命的力量,相信我們很快就能度過這場風暴!

▲指揮中心今(21)日公布有312例本土確診,其中南投縣、屏東縣也淪陷。(圖/NOWnews製作)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