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斷升溫,不少民眾出現恐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建議,可以透過「四不五要」來減低焦慮:包括不要轉傳或散佈恐慌性購物的資訊與照片;不要整天看新聞,應該要透過官方媒體獲得整理好的資訊;不要專注在確診者足跡,要專注在完整自我的防護;減少當面人與人的連結,以「安、靜、能、繫、望」的5字訣,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健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姜學斌表示,隨著確診者足跡的公布,診間民眾的擔憂更明顯。然而,在防疫等級從疫調足跡的警覺,到升級成全面防護的當下,疫情越嚴峻,台灣人更應該站在一起:「我們的敵人,自始至終都是病毒,而不是感染了病毒的人。」姜學斌醫師這樣提醒。
造成焦慮的原因有很多,過度接觸令人恐慌的資訊、過度聚焦在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過度預期性地假設尚未發生的事情,都是焦慮的來源。民眾常常會思考,究竟這樣的焦慮是不是過頭了?姜學斌表示,焦慮與一般煩惱的差別,在於症狀的嚴重程度。倘若一整天都處在焦慮的情緒中、或是焦慮的嚴重度與壓力源不成比例、覺得自己無法控制或者轉移焦慮的情緒,甚至因為焦慮的狀況,出現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如胸悶、心悸、耳鳴、喉嚨卡卡的、喘不過氣...等等症狀,在經過內外科檢查後,若沒有明顯的器官損傷,就要思考焦慮症導致身體症狀的可能性。
在防疫期間,如何避免焦慮產生,姜學斌醫師提出四個建議:
1.不要轉傳或散佈恐慌性購物的資訊與照片。物資是充足的,避免密閉空間群聚才是現在的重點。不要讓自己變成散佈恐慌的媒介。
2.不要整天看新聞,應該要透過官方媒體獲得整理好的資訊。如果一整天都沉浸在重複式、威脅式的媒體資訊裡,會更難擺脫焦慮的可能。不如固定一個時間觀看新聞,或是透過「疾管家」line官方帳號獲得資訊即可。
3.不要專注在確診者足跡,要專注在完整自我的防護。我們無法掌握其他人的足跡,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出門去。不管周遭有無確診者足跡,這幾週的當務之急,都是把自己管好,避免不必要的群聚。聚焦在自己可以掌握、可以改變的事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4.減少當面人與人的連結,拉近彼此心與心的距離。這個時候,可以嘗試以「安、靜、能、繫、望」的五字訣,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健康。包括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