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徐佳馨/不放股房,錢要去哪?

▲台灣人若不投資股市或房市,是否還有其他投資選擇?(示意圖/NOWnews資料照片)
文/徐佳馨-2021-04-29 09:00:10
日前,央行總裁楊金龍在立法院備詢時,以「投資率永遠都比儲蓄率低」的回答,來解釋立委質疑台灣低薪、高房價的矛盾現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提到,台灣從1980年代以來,沒有好好投資,導致生產力下降,而生產力下降進而衍生勞工需求不強和產能不足的副作用,使得薪資水準難以提升。加上產業停滯不前,市場缺乏亮眼的投資標的,資金為了尋求更高報酬,便會找地方停泊,也讓股市、房市成為民眾投資最佳選擇。

這問題讓我回想起那時的背景,當年中國崛起,台商大舉西進,產業外移;也讓投資外流,投資率一路走弱,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因需求減少、企業缺乏投資必要性,使得儲蓄快速攀升,在大環境不利實質投資下,資金選擇轉進獲利較豐的資本市場,結果,就變成現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高漲、產業升級速度變慢,人力需求與薪資無法成長的惡性循環,還因此衍生了資源分配、居住正義還有世代剝削、貧富不均等問題。

高房價說起來簡單,一路爬梳下來,會發現環環相扣,想根本解決並不容易。

眼下最現實的,是這些好不容易請回台的熱錢要往哪裡去?

從基本面上,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帶來的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回台與美方暗助,意外為台灣帶來新契機,最理想的狀態是,民間投資點火後,產業界透過自我提升增加獲利,並給予員工更優渥的薪酬,帶動經濟成長正向循環,這些能量正提供資金很多空間。

可是對於這些見過大風大浪的資金擁有者來說,在房市與股市之外,還有提供更多元、更具效益的配置選擇嗎?

現階段的狀況是,由於台灣金融法令的限制,相較於香港或新加坡等國際金融中心,台灣金融商品並沒有很多選擇,我們能交易的產品類型約莫國際金融中心區域的商品約20% ; 也因此,  較無法吸引專業投資人投資台灣, 整體市場量也不易擴大, 連動影響各產業之發展; 同時,有可能相同的金融商品投資報酬率也不如海外,以保險為例,若本地業者能提供年息3.2 %固定投報的商品,一定搶破頭 可吸引許多台灣民眾,但海外保險商品年息4%以上的投報率郤非常可見,加上海外金融商品的多樣性可符合各種客戶的需求,也無怪高資產族群多會透過海外帳戶將資金做「更有效」運用,而非留在本地做進一步投資。

這種狀況有辦法改變嗎? 就教了幾位產業先進,不約而同都提了兩個意見。

其一,是法令對金融商品的逐步鬆綁,以多元的投資產品,提供不同選擇;甚至於將一些具有前景的產業做金融包裝,讓投資人不僅能透過股市參與,還有其他非傳統投資商品管道分享這些成功公司或產業的成長果實,甚至可帶動新創產業的發展。

其二,是透過教育讓民眾理解金融常識,投資和投機並不相等,進而鼓勵投資人對基本面與投資商品多做了解,同時對長期持有優質標的抱持正向態度。銀行端必須提供正確而透明的訊息,投資人也應充分理解商品的風險。

不過,要法令鬆綁和民眾有認知,都並非容易的事情,「萬般利空、不敵寬鬆」資金只會不斷尋找具有空間的標的,透過政策單點、短期的干預,很難根本解決問題。今天透過稅法與銀根緊縮管了住宅和土地,難保日後不會看到哪邊漲得兇,又為了「市場正常化」擴大法令解釋,打地鼠般箝制那些後起的投資新歡。

東風已起,箭在弦上,當大家欣喜台灣即將轉骨。可是,機會到位,咱們一切都準備好了嗎?

●作者:徐佳馨/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