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順從也難逃魔爪 經濟學人:少數民族只能更中國化

▲《經濟學人》專欄作家認為,朝鮮族雖然「聽話」,但仍逃不過少數民族必須漢化的命運。圖為2015年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考察吉林省時前往延邊。(圖/翻攝自新華社)
國際中心林孝萱/綜合報導-2021-02-02 11:58:06
中國東北三省(吉林、黑龍江、遼寧)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居住著和與韓國、朝鮮(北韓)有這類似文化傳傳統的「朝鮮族」。據中國當局統計,境內朝鮮族人口約230萬人,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是中國兩個最大的朝鮮族自治地方。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政府在去年推動內蒙古漢語教學,引起當地蒙族罷課、罷工反抗,蒙古國民眾也聚集在中國大使館前聲援同胞,呼籲北京尊重少數民族文化保存。另一方面,東北朝鮮族學校也幾乎同時在推動漢語教育,但卻沒有明顯的反彈聲浪。近日,《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文章,深入探討中國少數民族漢化政策,讓朝鮮族的命運再次受到外界關注。

▲《經濟學人》專欄作家探討中國教育政策下,備感壓力的少數民族教育。(圖/翻攝自Twitter)
《經濟學人》「茶館」專欄作家任大偉撰文指出,輕易取得的勝利能夠揭露很多事情,北京政府在新疆以打擊恐怖主義為由,對維吾爾族施壓,而同樣的命運也降臨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約100萬朝鮮族的家,這些人大部分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為了逃避戰爭、饑荒離開朝鮮半島的移民。

文章指,延邊朝鮮族學校實行「雙語教育」已有60多年的歷史,然而最近,數學、科學和外語教學改以普通話(Mandarin)授課,韓語則在歷史、政治和其他較困難的社會學課上使用。傳統上,朝鮮族對學習非常重視,甚至有句話形容「父母會賣牛供孩子上學」。

2004年延邊當地通過了教育法,規定以韓語在教育體系中優先的地位,並開創「三語教育」的先河,除了韓語、漢語,學生們還會學習英文或是日語。當地的學生家長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學習多種語言是件好事,將語言能力視作接軌的工具之一。

這樣的思維,一部分是因為朝鮮族顛沛流離的歷史背景,作為中國外來移民、少數民族的他們,大多在中等學業或高等教育完成後,前往韓國或日本繼續進修、工作。不過,近期隨著韓流文化崛起,能夠使用多種語言的延邊大學畢業生在經濟發達的深圳、廣州,等南方城市也受到職場歡迎。

▲延邊大學的校門口可見中、韓文字並排。(圖/翻攝自網路)
朝鮮族和新疆、西藏民族很大的不同是,他們的學校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在強力推廣普通話教育的影響範圍內,但是局勢在去年11月大轉變,中共全國人大會議強調「普通話對民族融合的重要性」,並指出,有地方性法規規定民族學校使用民族語言、文字授課,人大常委法制工作委員會認為,這與中國《憲法》抵觸,已要求制定機關做出修改。

任大偉寫道,這些法律直指延邊朝鮮族教育。今年1月人大常委表示「有2個地方法規與憲法不一致」,指的就是內蒙古和東北朝鮮。任大偉批評,人大常委的規定有幾個方面令人堂皇,第一是「違憲」的指控,在中國《憲法》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的敘述下顯得可笑;第二,1949年,中共成立時就有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政策,然而現在這些民族主義者擔憂,如果不推動融合政策,中國可能會步上蘇聯分崩離析的後塵。

▲延邊早期的街道上可見許多韓文、中文招牌。(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北京在新疆以「反恐」的名義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國際社會將注意力放在「再教育營」或是向美國國務院一樣擔憂這是本世紀的「種族滅絕」。但任大偉指出,當地的少數民族族學校同樣值得關注,以前學校以哈薩克語、維吾爾語授課,現在這些母語教學時間縮減成每週數小時;2010西藏、青海以及2020年的內蒙古,少數民族學校都面臨同樣的困境。但去年9月,延邊卻和平的接受了改變,當地政府仍在觀察怎麼在北京的壓力以及保存傳統的希望之間取的平衡。

任大偉訪問的一名朝鮮族年輕人表示,他們和藏族、維族不同的地方是,他們對北京政府有一定的認同感。而韓國、日本一直都有歧視朝鮮族的問題,在中國經濟起步後,不少人選擇留下求學,在大學普通話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

但也有朝鮮族人認為,新的語言政策可能會削弱他們獨有的文化,兩個孩子的媽媽向任大偉表示,延邊自治區行事一定要有朝鮮族本身的價值觀。雖然朝鮮族看起來很聽話,但路上仍有便衣警察巡視,試圖監聽著他們的對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藏族、蒙族及維吾爾族的抗爭,是少數民族在大一統政策下掙扎的模樣,任大偉指,而朝鮮族則是聽話的例子,他們的教育政策被指控違憲,凸顯了少數民族的慘淡現實,他們必須更忠誠、更中國化。

▲延邊朝鮮自治州鄰近中國-北韓邊境。(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