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底起,短短半個月內3波寒流接連報到,除玉山、合歡山外,海拔較低的小烏來、大屯山也降下皚皚白雪,吸引眾多民眾上山欣賞難得的雪景。受到這幾波寒流影響,今(2021)年1月上半月均溫創35年新低,氣象局分析,台灣近期低溫是受到「負北極振盪」影響,北極圈的冷空氣向南流出,流出地點剛好就落在台灣附近的東亞地區,因此民眾今年冬天對冷的感受特別明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象局科長陳孟詩表示,從去年跨年起民眾可以明顯感受覺天氣偏冷,因為在短短兩個禮拜時間,台灣就經歷3波寒流影響,1月1日到15日全台均溫更創下35年同期新低,會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主要就是因為「負北極振盪」。
什麼是「負北極振盪」?陳孟詩解釋,「北極振盪」是指北極與中緯度地區的周期性振盪,像是蹺蹺板一樣,當北極圈比較冷,中緯度地區相對就會比較溫暖;反之,「負北極振盪」是北極圈比較溫暖,中緯度地區就會感覺比較寒冷,這次低溫就是很典型的負北極振盪的型態。
陳孟詩指出,北極圈外面圍繞著一圈「極鋒噴流」,由於噴流速度很快,可以將冷空氣抑制在在北極圈內,不讓冷空氣外流影響中緯度地區的氣溫,但如果北極圈開始變暖,極鋒噴流的速度就會開始變慢,並且結構變得不穩定、歪曲扭八,這時候若有暖空氣入侵北極,一定會有冷空氣外流出來,造成中緯度地區氣溫驟降。
究竟「負北極振盪」是否有周期性?是否跟溫室效應有關?陳孟詩說:「我們也很想知道!」這也是目前科學家們研究的方向之一。陳孟詩不諱言,「負北極振盪」感覺上與全球暖化會有一點關係,原因是從2000年後越趨頻繁,而全球暖化就是在這一年開始變得比較明顯一點,周期性也還需要觀察,這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個很新的課題。
不過,民眾也擔心,這樣的低溫狀況未來是否還會再出現?陳孟詩說,自去年12月起至今,都是還是呈現負北極振盪的狀況,而這樣的預測會慢慢趨緩。她強調,以目前的預報技術來說,僅能做14天內的氣象預報,若要做到14天以後的預報,「以現在的科技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只可以觀察溫度的變化趨勢,但這個變化趨勢會不會持續,或是會不會變成寒流,卻是不容易觀測的事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寒潮襲台/負北極振盪 日本雪量破紀錄、首爾漢江結凍
寒潮襲台/保暖家電買氣暴增10倍 暖暖包全台通路大缺貨
寒潮襲台/全台農損破1.2億元 逾百人疑低溫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