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萊豬明年一月開放進口的9項行政命令,立法院上演表決大戰,結果毫不意外,民進黨以優勢席次強勢過關,並封殺了在野黨的所有提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各家民調來看,民進黨確實因萊豬議題累積了不少民怨,即便防疫表現始終傑出,行政團隊的負面聲量卻直線上升。民進黨自2012年反對美國萊牛一役後不斷強打的食安形象,也確實受到不小的衝擊。
然而,民進黨的食安招牌雖蒙塵,這四個月來一路強打反萊豬的國民黨,卻沒有因此擦亮自己的食安招牌。同樣是執政黨宣布開放美國肉品,同樣是最大在野黨號召全民反對,8年前後朝野換位,國民黨卻無法複製民進黨當年經驗,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第一,對於食安議題,國民黨欠缺整體的態度與價值
過去四個月來,國民黨曾12度杯葛蘇貞昌的施政報告和總備詢,主要訴求就是要民進黨針對食安議題的「昨非今是」先道歉。問題是,國民黨自己不僅沒有為了自己的「昨是今非」道歉,直至今日,面對食安議題依舊上演著雙重標準。
如果國民黨此刻的全面反萊豬,是為了捍衛食安,那8年前的馬政府開放萊牛,以及後來的開放萊豬未遂,又是怎麼一回事?
退一步說,如果事隔8年太久,那針對近來再度浮上檯面的日本核食議題,2014年同樣是由馬政府力主開放,而民進黨強力反對。結果,2016年後立刻與民進黨攻守易位,從全面贊成180度轉向成全面反對,2018年還領銜通過了反核食公投。國民黨對核食的態度,立場到底是什麼呢?
再退一步,如果6年的時空環境還是變化太大,那針對最近才爆發的鎘米餅事件,從旺旺食品、農委會、衛福部到教育部,明明有這麼多值得檢討的食安漏洞,為何國民黨還是一聲不吭?
執政後的民進黨被罵髮夾彎,是因為過去的價值立場鮮明,如今在野的國民黨不只髮夾彎,至今對食安的整體立場依舊不明,就是國民黨無法擦亮食安招牌的首要主因。
第二,欠缺紮實論述所支撐的杯葛,除了進退失據和「假杯葛真放水」,沒有任何記憶點
國民黨最近很常拿民進黨8年前反萊牛的往事出來說嘴,問題是,當時的民進黨不是只有號召全民反萊牛,一面進行杯葛,一面仍持續協商,希望在開放之餘能有相當的把關措施,因此能給人一種「以杯葛逼迫執政黨讓步,實質捍衛食安」的印象。
反觀這回的國民黨,4個月來的杯葛常常是把豬擺在議場中間,立委們喊喊口號完就一哄而散各自去跑行程,黨團協商更是愛來不來。唯一達到的效果,就是讓官員不用被質詢,9項行政命令就這樣強渡關山。最大在野黨帶頭癱瘓監督,最後的實質效果當然是「假杯葛,真放水」。
重點是,8年前再怎麼大戰,民進黨好歹還拿出個Codex(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標準來當依據,請問國民黨這次的論述核心是什麼?未來如果回頭檢視這場杯葛,除了那天丟在議場裡的豬內臟,大家還能記得國民黨的哪些論述?
第三,過度操作攻防手段,失去中間選民的支持
國民黨這次的杯葛,除了在立法院開戰場,也將戰線拉到地方縣市,企圖要「以地方包圍中央」。如果操作只到這邊,問題其實不大,但如果進一步將戰場從地方延伸到美國在台協會(即AIT),問題就大了。
前陣子台中市長盧秀燕跟AIT相約閉門座談,結果AIT處長酈英傑到場發現擠滿了記者,盧秀燕更當著記者的面表明反萊豬。事後國民黨一陣操作,說中央卑躬屈膝,地方首長是勇於為民發聲,不是盧秀燕突襲了AIT,而是宣布開放萊豬的蔡英文突襲了台灣人。
在野黨要對政府提出質疑,相信大家都沒意見;民代要對國外管處表達意見,相信大家也不會反對。問題是,把明明說好閉門交換意見的場合,弄成故意給對方難堪的秀場,這種操作,到底有多少中間選民會買單?
更重要的是,寧願為了創造眼前的高聲量,而大大減損國際對國民黨的基本信任,這樣的政黨,又要如何讓人相信是個「理性負責」的政黨?
萊豬開放在即,9項行政命令全數闖關,所有在野黨提出的管制措施都被封殺。執政黨的食安招牌受傷,最大在野黨則用一連串鬧劇,拖累其他在野黨的正常監督,最後無法進一步降低民眾的食安風險。這種沒有人是贏家的局面,罪魁禍首就是國民黨進退失據的無效杯葛。
●作者:李兆立/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