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李兆立/停美豬?撤軍售?拜登新政一次看懂

▲美國媒體於台灣時間11月8日報導,拜登獲得逾270張選舉人票,當選為美國第46屆總統。(圖/翻攝自JoeBidenTwitter)
文/李兆立-2020-11-12 17:00:00
美國大選落幕,初步結果認定拜登勝出,各國也已紛紛致賀,即便後續仍有法律延長賽,對於「拜登新政」的討論逐漸成為各方更關注的重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在台灣的我們而言,川普執政期間的美中對抗格局及不斷升溫的台美關係,是否會隨著川普下台而「人亡政息」,是最最切身的關注點。因此,以下整理三大看點,從客觀事實與國際情勢切入分析,台美關係未來四年的「變與不變」在哪裡。

第一,萊豬進口,拜登會喊停嗎?

自開票結果逐漸不利於川普後,台灣社會也陸續出現「早知道就不用答應開放美豬」或「拜登可能喊停美豬」等說法。然而,這些說法不僅忽視了美豬進口的緣由,恐怕也與過去台美為了此題交手的歷史不符。

簡單來說,美國尋求出口各類農產品,不僅是為了平衡對各國的長期貿易逆差,也是兩黨爭取農業州支持的重要政見。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早在 2006 年陳水扁總統執政開始,美國牛肉豬肉就開始頻頻叩關,包括馬英九及蔡英文兩位總統剛上台時,都同樣面臨美方的巨大壓力。在此同時,美國也經歷了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兩次輪替執政。

顯然,美國無論哪一黨執政,不會管對手是藍綠誰當家,都會繼續推動萊豬來台銷售,即便拜登上台也會是如此,沒有理由或證據指出,拜登會在萊豬議題上演大轉彎。

第二,川普對台軍售創新高,拜登會撤回嗎?

川普任內對台灣進行了 10 大軍售案,總金額約 180 億美元,其中不僅打破了「只賣防禦性武器」舊例,也引起中國多次高分貝抗議。而相較於川普的美中對抗,一般預期拜登應會選擇較和緩的路線,因此也出現了「拜登可能撤回對台軍售」的說法。

然而,要不要撤回軍售,不僅應該要先搞清楚美國軍售的行政程序,更要從美國的角度來思考,軍售案背後牽涉的各種利益考量。

首先,依照美國的武器出口管制法( AECA ),價值 1,400 萬美元以上「主要國防裝備」( MDE )的軍售案,在國務院批准後,須給予國會非正式通知。2012 年後國務院推動分層審查( tiered review )新制後,通知國會 20-40 天如無異議,行政單位就會進一步正式推動軍售。

前述的 10 大對台軍售案,已有7案完成制度程序,至於尚未度過國會通知期的剩下3案(國務院分別於 10 月 21 日、10 月 26 日、11 月 3 日批准),由於國會情勢沒有重大改變,共和及民主黨近年又聯手通過了一系列友台法案,也可望順利過關。

相較於川普的打破規則,拜登是個既有制度的追隨者,對於已經完成行政流程的案子,除非有非常重大的考量,應不至於硬生生撤回。從這點來看,拜登撤回的機率極低。

其次,美國強化對台軍售,不僅能讓軍工產業獲利,也大有增加台灣自我防衛能力,協助維持區域穩定的效果。在這些共同利益的支撐下,除非有什麼非得立刻討好中國的重大理由,拜登實在無須在川普的10大軍售上演大轉彎。

其實,比起「撤回已批准的軍售」,拜登是否將川普的對台軍售「隨到隨審」的機動審查,改回歐巴馬時期的「包裹審查」,才是更大的看點。不過,這邊要提醒一點,由於未來幾年將是台灣付款的高峰期,是否還有預算進一步提出新一輪的軍購需求,其實也是未知數,屆時若以「軍售金額下降」來評論台美關係變化,恐怕也未盡公允。

第三,今年熱絡的台美高層互訪,拜登會冷卻嗎?

相較於前面兩點各自背後龐大的結構因素,台美之間的高層互訪,其實才是彈性最大,也最有可能出現變化的指標。

長期以來,台美官方的檯面上互動可說是寥寥可數,直到今年,美國衛生部長阿薩爾( Alex Azar )和國務次卿克拉奇( Keith Krach )分別率團訪台,才讓雙方互動急速升溫。日前國務卿蓬佩奧又宣布,首屆「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 Taiwan-US Economic Prosperity Partnership Dialogue )將於 11 月 20 在華府登場,美方由克拉奇主談,台灣則派經濟部次長陳正祺率團與會。

下一個問題是,拜登上台後,這個對話會舉辦第二屆嗎?如果舉辦,是否會延續國務次卿的層級?

主觀戰略思考的角度,拜登不僅曾經作為副總統,親身經歷了歐巴馬總統 2012 年「重返亞洲」的戰略調整,這次大選的競選政見也明確提及了「中國是美國在亞洲主要威脅」。一旦美中對抗格局不變,對台灣的重視就應該延續,這將是對我方較有利的劇本。

另一方面,相較於川普的「單邊主義」和「打破常規」,一般認為拜登是個信奉「多邊主義」和「依循常規」的領導人。如果拜登延續的是民主黨過去對中國的緩和策略,那在檯面上的挺台行動恐怕會隨之減少,以避免刺激中國,這就會是對我方較不利的發展。

無論如何,在拜登可望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的此刻,台灣需要的是更多理性分析和政策準備,不僅要跳脫過去一段時間「川粉 vs. 川黑」的激情,面對台美關係發展的各路傳聞,同樣也需要回歸事實面來客觀看待,這才是身為的小國的台灣,應有的智取之道。

●作者:李兆立/時代力量智庫執行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