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5週年之際,文化大學和馬英九基金會合辦了一場「馬習會5周年研討會」。前總統馬英九,一方面為自己主張「九二共識」,卻被說是舔共抱屈,另一方面也期待未來能看到「蔡習會」。結果,自然引來一番藍綠間毫無交集的唇槍舌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馬英九都沒有搞清楚,自己8年任期所留下來的「政治遺產」,並非一場受國際關注的「馬習會」,而是推行為中華民國創造生存空間的「戰略模糊」,就是「親美、和陸、友日」。「九二共識」只是外在表象,戰略模糊才是核心內涵。
馬政府時期,在歷來最和緩的兩岸關係之下,簽訂多項有利於臺灣的兩岸協議,如ECFA,連民進黨政府都要求對岸不要終止(不好可以取消)。在08金融風暴之後,臺灣靠著兩岸和平紅利,經濟成長由2009年負1.57%,迅速跳升到2010年10.63%。
指責馬英九一味「親中」,採單邊主義有失公允。馬在與中國大陸積極交流的同時,也同樣重視臺美關係。2012年9月到2014年3月,派最受信任的愛將和幕僚金溥聰,充當駐美代表。「馬習會」舉辦前5天,馬政府就告知美方這場會面。在複製的美中臺三邊關係中,馬英九與陸美採等距離交往,以戰略模糊的對外關係,謀求中華民國的最大利益。
歷史和國際上最懂戰略模糊的政治人物,是德國首相俾斯麥。自1864年至1871年,普魯士經過三次軍事行動,發動普丹、普奧、普法戰爭,完成德意志的統一。有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執政晚期,奉行戰略模糊,讓德國遊走在複雜的歐洲大國關係之中。
為防範法國想報普法戰爭之仇,取回阿爾薩斯-洛林,避免俄羅斯與法國聯手,發動戰爭東西夾擊德國,於是撮合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德國皇帝威廉一世,以及奧匈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於1873年簽署以孤立法國為目標的三皇同盟。
而在死敵法國,與當時最強大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有厲害衝突時,德國又時常站在法國一邊。在與英法俄等距且戰略模糊的外部關係中,德國持續發展成為新興的歐洲強國。
但在俾斯麥之後,出於德國人普遍對俄國的恐懼和仇視,三皇同盟沒有再延續。同時,德國的政界和輿論界一直隱隱約約出現一種聲音,就是德國和英國必有一戰,因為都要爭奪全球利益陽光下的地盤。德英之間的關係也徹底敵我化,最終就爆發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東西受敵之下,贏來戰敗的結局。
臺灣的國際地位和實力,當然不能和20世紀初的德國相比。不過卻同樣在2016年,政黨輪替之後,對外部關係採用和當初德國一樣,追求戰略清晰。
由於,北京在綠政府不願承認僵硬的「九二共識」前提下,不與綠政府進行官方交往,和不斷的外交及多方面的打壓、圍堵,民進黨乾脆把兩岸關係朝敵我(敵國)的方向塑造。而且對美國發起圍堵中國的印太戰略,表達支持和參與的高度意願。
最高明的國際關係戰略思維,應該是:確保所有國家(美中)和自己(臺灣)之間的矛盾,要大於他們之間的矛盾。現在,兩岸之間的矛盾,變得遠大於美中之間的矛盾,這也是兩岸當前危機和軍事緊張關係的根本原因。
不僅民進黨對馬英九的戰略模糊嗤之以鼻,國民黨內部也對馬的「政治遺產」,無法接續。朱立倫在6月18日啟用的新官網「朱立倫倡議」(Chu’s Initiatives),撰文呼籲國民黨應該追隨蔣經國的「親美反共」路線。藍營立院黨團書記長林為洲更表示,對岸若不承認中華民國,那大家就變敵國。
當「親美反中(共)」成為朝野的共識,美中臺三方關係,由戰略模糊變成戰略清晰時,兩岸關係也從含混模糊,變成敵我化。「兩岸終將一戰」,兩岸關係朝向非和平方式解決,終將成為臺灣「自我實現」的命題。
●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高端策略顧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