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習大大在「抗美援朝」70 週年大會上,發表 5 千多字長文,聲言「中國人民是惹不得的」。中朝軍隊「首戰兩水洞、激戰雲山城、會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等,連續進行5次戰役⋯⋯粉碎『絞殺戰』、抵禦『細菌戰』、血戰上甘嶺,創造了威武雄壯的戰爭偉業。」、「中朝軍隊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終於迫使美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習大大的談話明顯對著美國川普而來。「當今世界,任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極端利己主義,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訛詐、封鎖、極限施壓的方式,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我行我素、唯我獨尊的行徑,任何搞霸權、霸道、霸凌的行徑,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不僅根本行不通,最終必然是死路一條!」習大大顯然愛用「行不通的」和「死路一條」這兩個詞,也用此恐嚇台灣多次。
習大大最後結論,「我們決不會坐視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受損。」所以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氣昂昂,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奮勇前進!」
事實上,習大大的談話,只是重複了 70 年來中共對於韓戰大內宣的基調。這些大內宣不脫一個套路:「放大小勝,放棄慘勝,不談大敗。」
就拿習大大提及的幾個戰役來說,兩水洞、雲山城、清川江、長津湖,是解放軍第一次及第二次戰役的勝利戰果,清川江戰役穿插包圍形成美軍口中的「鐵手套」,幾乎殲滅美軍第二師,美軍因此後退120英哩,放棄平壤轉守漢城(首爾)。長津湖戰役也的確讓從無敗績的美軍陸戰第一師全線後退,一路「向後方攻擊」,最後從興南港撤出。但這些戰役中,共軍也傷亡甚大,許多部隊戰役後撤到後方整補,一年多上不了戰場。
共軍的勝利主因,是美軍輕敵冒進,以為中方頂多進來 3 萬人,實際上有 20 萬人,共軍反穿棉布外套,讓白色內裡與雪地混成一色,躲過美空軍偵察,穿插包圍卻仍無法殲滅美軍。等美軍搞懂了共軍把戲,解放軍就玩不動了。
雖然美軍一碰到山就弱了,但一進入平原,解放軍就聳了。西線,空降軍出身的李奇威在砥平里戰役中,用了一個近 5 千人的加強團,建立防禦周界,頂住共軍最少 8 個團超過2萬人包圍,令共軍遺屍 2 千具。在東線,共軍行軍縱隊一出平原,就被美軍砲兵打成碎片,被迫轉入防守,共軍軍史卻稱為橫城反擊戰,完全不提己方慘況。
至於上甘嶺,其實只是韓戰中後期眾多山區制高點戰鬥的其中之一,之前還有血嶺與傷心嶺。美軍在上甘嶺用砲兵猛轟,將山頂削平 2 米,共軍躲進反斜面坑道反覆爭奪,美軍最後放棄。最後美軍死傷約 1500 人,南韓軍傷亡近 5 千人,但共軍的死傷數字超過 1 萬人,美軍則估計共軍死傷約 1 萬 9 千人。此役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後來發佈許多可歌可泣的戰鬥故事,還拍成電影,例如彈盡援絕就拿石頭砸,或以肉身去擋槍口之類的,強調解放軍不怕死的精神,將「人海對抗火海」的弱點,轉換成「手榴彈對抗原子彈」的偉大愛國故事。
至於「細菌戰」就更好笑了。真實狀況是共軍補給不良,又不敢升火,毛岸英炒個蛋炒飯就被美軍炸了。冬天加冷食,造成部隊凍傷、腹瀉、或感染疫病而大量減員,共軍便宣稱是美軍細菌戰,以轉移責任。
換言之,習大大這篇「抗美援朝 70 週年」的小學等級作文,不過是重回毛澤東「精神勝利法」的套路。在一個嚴密控管的言論環境中,只要趴在地上轉換視角,扭曲真相,一根蔥也可以看來像顆大樹。中共一直宣揚抗美援朝是偉大勝利,傷亡人數卻達 20 萬人,是美軍 4 至 5 倍,還有許多黑數並未計入。
其次是倒果為因,韓戰起源是北韓(朝鮮)南侵,中共卻始終定義為美軍侵略,問題是連最囂張的麥克阿瑟,其作戰目標也從未超過鴨綠江。而且最後結果是兩韓仍以 38 度線為界,北韓南侵這場仗打得一無所獲,莫明其妙。
其實,中共的宣傳,一向是缺什麼講什麼!因為社會不和諧、行為不文明,所以要講「和諧社會」、「文明社會」。因為大家對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及中國的制度、文化沒有信心,所以要講「四個自信」。中國人民普遍覺得美國比較強,打不過,所以要強調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要強調民族主義與愛國情操,強調不惜以血肉頂子彈的戰鬥精神,最後還要烙點狠話,中國人民不好惹,雖然現在我打不過你,不過在歷史規律下,美帝是死路一條,咱們最後的最後還是會贏的⋯⋯講白了,就是吹哨壯膽。
更慘的是,近期習大大在許多講話中,不斷強調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這就暗示了其實黨內外是「不團結」的,才需要如此頻繁呼籲。從老蔣到小蔣再到現在,國民黨每次高喊「團結」或「鞏固領導中心」,都是因為內部分裂。這就表示習政權現在像金融泡沫一樣,看起來很大,裡頭其實很虛。泡沫一定會破,只是你不知道什麼時候破!
中共很多宣傳,聽起來很可怕,但研究下去就會發現很好笑。台灣其實也不必對中共宣傳那麼敏感,深入研究一下,再拿來當茶餘飯後的笑話講,其實也滿有療癒及娛樂效果的。
●作者:吳崑玉/專欄作家、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opinion@nownews.com](mailto: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