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作築薪」今起展出 完整呈現文資保存技術精髓

▲「匠作築薪」今起展出,現場展示30幾種瓶裝木料屑 ,開放民眾聞香辨識,測試不同樹種木料間香味有何差異。(圖/記者金武鳳攝,2020.10.24)
記者金武鳯/台中報導-2020-10-24 17:42:08

為傳承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培育傳統技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去年成立「文資傳匠工坊」,從教育紮根做起,培育年輕學員逾300人﹔今(24)起更進一步舉辦「匠作築薪」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展,局長施國隆表示,這項展覽將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內涵及職人精神完整呈現,期盼吸引更多新血加入文資修復產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施國隆表示,目前我國建築物類文化資產登錄的數量超過2500處,其中高達6成屬於木構造建築。儘管政府編列巨額預算致力文化資產保存,然而有能力修復古蹟、歷史建築的老技師凋零,人才面臨嚴重斷層,尤以大木作的修復技術人才需求最為殷切。他強調,政府很重視文資保存,文化資產是顯學,未來很有前途,歡迎高中職學生加入行列。

▲「匠作築薪」展出 漢朝形式建築框架,詮釋台灣大木作勾鬪疊等技術特色。(圖/記者金武鳳攝,2020.10.24)

為了讓年輕人瞭解傳統技術之精髓,進而願意加入修復古蹟、歷史建築行列,「匠作築薪」透過「構築」與「建造」方式,展現大木作司阜在大木作的構築與建造過程中,如何體認材料的本質、運用工具、遵循工序、掌握要訣,習得傳統大木作技術外,並發揮工匠精神,堅守修復倫理,可說完整呈現文化資產保存修復內涵與精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踏入展場,除了圖片文獻展出,正中擺置的大型漢朝形式建築框架最吸睛,藉以詮釋台灣大木作勾鬪疊等技術特色、營造出傳統建築的力與美感,一旁還陳設了燕尾榫、六角斗、八角斗等實體木製品,呈現歷史建築屋頂上常見的剪黏、交趾陶等工藝。

此外,現場還展出早期建築使用的木料、運用工具及遵循工序、要訣等,其中一區陳列30餘種瓶裝木料屑,開放民眾品聞,聞味辨識,測試一下憑著味道能否辨出檜木、台灣杉木等各種木料的差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