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啟臣:台灣光復4大意義 蔡英文刻意淡化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22日指出台灣光復有4大意義,但蔡英文政府刻意淡化台灣光復節。( 圖/記者陳弘志攝,2020.10.22 )
記者 陳弘志 / 台北報導-2020-10-22 10:46:58
國民黨今天(22)舉辦台灣光復75周年研討會「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足跡」,他在致詞時指出蔡英文政府刻意淡化台灣光復節,國民黨甚至被抹紅成「與對岸共同慶祝台灣光復」,江啟臣今天提出台灣光復的4大意義,指出台灣光復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野與意義,但不管從任何角度,台灣光復都是個意義深遠的日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國民黨舉辦台灣光復研討會場外,有台灣國辦公室主任陳峻涵持相反論點率隊抗議,主張「台灣光復節」應是「台灣再淪陷日」,並公開懸賞一億元徵台灣光復節的法源證據。江啟臣受訪回應「要台獨,找蔡英文;要捍衛中華民國,請來找我。不要當中共的同路人,一樣只想消滅中華民國,如果要跟老共站在一起,就不要拿台獨當藉口」。

以下是江啟臣在台灣光復75周年研討會的演講全文:

主持人,各位貴賓,各位朋友們,大家早!今天我懷著慎重、感恩的心,來參加台灣光復七十五周年研討會。七十五年前,中華民國歷經了八年對日抗戰,犧牲了無數軍民同胞的生命,才爭取到最後勝利。10月25日在台北公會堂,在台日軍代表安藤吉利將軍簽字投降,正式終結了日本帝國在台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

對中華民國全國軍民而言,光復台灣,不僅是對日本帝國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反擊;更扭轉了自清末以來,中國遭遇殖民主義侵蝕瓜分的歷史羞辱,振奮人心。

對當時多數台灣人而言,這一天則代表戰爭的落幕、日本殖民統治的結束,更象徵與父祖之國的團聚。當年許多台灣民眾興高采烈、張燈結彩地慶祝;只要翻閱當年的照片及媒體報導,歡欣之情歷歷在目。

如果看得更深遠,還有許多人,在這天承受著不同的悲歡離合。

對當時受到社會主義思潮影響的台灣人士而言,這一天代表的是殖民體系瓦解,與社會改革契機的浮現。

當時不少海外台灣人,例如在東南亞的台籍日本兵,因此搖身一變成為戰勝國國民;如果不是台灣光復的話,他們差點被當成戰敗日本人對待,後果不堪設想。

不管從任何角度,台灣光復都是個意義深遠的日子。

也因此,近年隨著光復節取消放假,加上民進黨政府的漠視,台灣社會逐漸淡忘這一天的歷史意涵,十分讓人遺憾。而我們今天舉辦這場光復七十五周年的研討會,除了緬懷先人抗戰的犧牲,更是希望喚起社會各界,重省台灣光復的意義。

我認為,台灣光復至少有四項重大意義與影響,不可磨滅:

首先、台灣人在法律上不再是「次等公民」。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人與日本人在法律上有不同的義務與權利與。在台灣的日本人自稱「內地人」,適用日本的「內地法」;台灣人為「本島人」,必須遵守總督的行政命令,亦即管控殖民地的「外地法」。

台灣光復後,依循中華民國憲法,台灣民眾成為中華民國國民,享有憲法上賦予的,人人平等的權利與義務。

以「教育權」為例,日本殖民時期雖然後來喊出「內台共學」的口號,實際上仍維持台籍與日籍學生的差別待遇。台灣人只能讀程度較低的公學校,中學以後也以技職教育為主。即使是少數能上大學的台籍菁英,也只限讀理工農醫等領域。

對比之下,光復以來我們先後實施六年、九年,到今天延伸到十二年的國民義務教育,健全各級教育制度與規模,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完整教育。即便是三級貧戶之子,也有機會當上總統。

其次、台灣得以擺脫「殖民經濟」格局,發展自身產業。

日本殖民年代,台灣的經濟產業雖有一定發展,但整體不脫「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格局,仍是以台灣的資源、人力來成就日本的「殖民地經濟」或戰爭補給模式。這些史實,在近來卻常被刻意美化或忽略。

台灣光復,終結了過去「殖民經濟」發展模式。中央政府來台後,以國父思想為基礎,轉而發展以台灣自身為主體的產業經濟,並在內外局勢變遷下,一次次調整經濟政策,化危機為轉機。

1950年代,我們從「進口替代」走向「加工出口」,創造了第一波經濟起飛;1970年代遇上兩次石油危機時,我們則透過推動十大建設、十二項建設等來擴大內需,帶動經濟動能;1990年代面對全球化壓力,我們更在推動自由化、國際化之外,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以及傳統產業轉型,創造台灣經濟的續航力。

第三、台灣得以逐步走向「政治民主化」。

1920 年代,蔣渭水等人組織台灣文化協會,推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甚至來自我家鄉的豐原青年謝文達,還直接開飛機到東京去撒傳單;這是台灣人爭民主的開始。

到了1935年,台灣終於出現地方議會,但半數議員仍為官派,且多為日本人;地方自治的民主化,只做了半套。

直到光復後,台灣民眾回歸中華民國,才擁有憲法中規範的民主權利。隔年,台灣就首度舉辦鄉鎮市區代表選舉,以及村里長選舉;1947跟48年,台灣民眾分別參與了全國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的選舉。1950年,台灣人就開始選縣市長、縣市議員。

大家現在常常說以前是威權時代,好像民主化是解嚴後才開始。但其實從光復以來,台灣人就一直享有高於日本時期的民主權力;只有在中央層級,才因大陸淪陷與動員戡亂而受限。直到1991 年廢止動員戡亂後,我國隨即推動中央民代全面改選;1996年更啟動總統直選,創造了華人世界的民主奇蹟。

第四、中華文化的連結。

日本殖民後期,在台灣力推皇民化運動——包括更改姓氏,限制原本語言使用,推廣日本的神道教等等。

台灣光復則推翻上述政策。民眾得以恢復原本姓名,用原本的中文來思考書寫;各種民間信仰、傳統民藝也可重現。台灣人得以與自己祖先傳承下來的精神與文化傳統,重新連結。

中華民國在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獲得對日抗戰的勝利、光復台灣,這是不可抹滅的事實。光復以來,我們逐步落實憲法中的平權理念,戮力建設台灣經濟,推動政治民主化,發揚中華文化;再加上數十萬捍衛台澎金馬的國軍,保障了台灣的安全和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家都清楚,國民黨主政下,努力把台灣建設成三民主義「民有、民治、民享」的模範,並作為大陸共產制度的對照。

對於台灣光復後的種種,在民主化的台灣,我們理應有更自由寬闊的空間,去重新凝視歷史,促成不同族群、不同視角的對話。 我深信,唯有還原戰爭的殘酷真相,看懂不同群體記憶中的悲歡離合, 台灣才能找真正到和解共生的未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