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視障者、聽障者要如何欣賞音樂劇、看舞台劇表顯嗎?兩廳院秉持著劇場以人為核心的理念,無論年紀、性別、群體區別,劇場應該對所有人開放,今(2020)年將共融服務持續擴大,推出讓視障者也能「看」到演出的口述影響,讓聽障者能「聽」見聲音的情境字幕,讓不同需求的觀眾藉由文字獲得更完整的藝文體驗,同時還提供托育服務、人工智慧語音辨識系統進行文字導聆,讓劇場成為一個歡迎所有人的共融場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節目延期或取消,在疫情趨緩後,除了經典作品陸續登場,兩廳院共融服務與節目措施也不斷升級,包括雲門舞集、無垢舞蹈劇場、唐美雲歌仔戲團、國光劇團皆推出口述影像場次,而兩位駐館藝術家樊宗錡、周東彥也在作品中加入情境字幕。
近幾年兩廳院透過軟體資訊提升、人員服務與硬體設施的整合,將空間升級,並增設輪椅席、優化無障礙設施,希望提供更多無障礙的觀賞體驗。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認為,「藝術應該進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提供給每個人養份,應該是每個人可以選擇要不要進到劇院,而不是進不了劇院。」而兩廳院作為國家場域,更應該成為號召者。
緊接著10月底即將登場的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今年也首次參與兩廳院共融劇場計畫,將以「口述影像」的方式呈現舞蹈表演,無垢藝術總監林麗珍說,雖然以口述影像呈現舞蹈表演還不成熟,但劇場藝術是無止境的,口述影像也是,「所以這部分只是個開始,但是個充滿的開始。」
而作為此次《花神祭》的口述影像老師吳宜穎則分享,自己就像是個考古學家,需要完整理解舞蹈的創作意境與理念,對自己的口述影像表現才「勉強及格」,透過動作的陳述和生活化的經驗舉例,不過度的形容,以保留舞蹈意境,同時也不能過度保留讓視障者難以理解舞台上的表演,可以說是工作上的一大挑戰。
樊宗錡的台味歌舞戲《十二碗菜歌》中,以許多經典傳唱的台語老歌穿插其中,也不乏國語、日語的演繹,樊宗錡說,要把抽象的感受化成文字是無止境的工作,但透過比較細膩的形容,用文字去思考聲音,讓聽障者感受到音樂的風格或是情感、溫度上的變化,就是情境字幕的重點。
而周東彥則是以智慧型手機和觀眾互動、和台北酷兒族群以工作坊方式共製的作品《虛擬親密》,由於沒有固定的腳本,周東彥認為這不是個適合製作情境字幕的作品,不過他指出,這是個分享多元性、看見異性戀與性少數故事中異同的作品,因此要讓聽障者也能和一般民眾一樣觀賞表演。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廳院表示,延續30周年國家戲劇院空間升級與無障礙設施優化,如協助輪椅席領位、視障朋友捷運站引導、服務臺聽力輔助線圈、手語導覽,配合節目推出口述影像、有聲節目單等周邊服務。讓每個人都擁有欣賞表演藝術的選擇權,不會因自身的條件而權益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