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那麼一群人,在「黃埔」招牌光芒下,打著「漢賊不兩立,反共復國」的口號,吃香喝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還是有著同樣招牌的一群人,打著「統戰大陸」的名目,在大陸吃香喝辣,爭相獻媚。
現在,這些曾經肩掛星星的黃埔退將,卻接二連三宣稱:「國軍戰力是零」、「一天就Game Over 了」、「國家不安全」
這群人,他們常自稱自己是「黃埔健兒」,晚節真是不保,丟盡了臉,踐踏了自己的尊嚴,更踐踏了許許多多曾經信賴與相信他們之最底層的榮民、榮眷。
這些人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自我作賤,是他家的事,但總該想一想如何面對那些可憐的舊屬同袍,情何以堪啊!
事實上,有極高比例的所謂「外省人」和這些退將大大不同,他們的光陰、他們的故事,和大多數的台灣人民一模一樣,甚至,他們過的還更「底層」,是在底層的最底層討生活!
多數的這些底層人民並沒有足夠的政經地位,發不出他們的故事與聲音,不可能夸夸而談是去「統戰大陸」更從來不接受「戰力是零」。
一九四九年,當國民黨政府在大陸兵敗如山倒之際,許多的所謂「外省人」和三、四百年前的台灣先民一樣,像是個「羅漢腳」般,站在擁擠的甲板上,邊吐酸水邊遠眺西岸,他們壓根不知將駛往何方?
他們比因「白曉燕命案」辭官的馬英九更疑惑:「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在那樣的年代裡,除了那些跟隨著蔣介石政權的「八旗親王」、「皇親貴冑」、「貝勒將軍」與「仕宦子弟」外,還有更多的人是類似當年跟著清軍入關的「兵勇」地位,他們是一群被裹脅、根本不知世界發生何事的最底層討生活的「外省人」,沉痛地說,太多被拉來台的「老兵」,地位和四百多年前的「兵勇」很雷同。
這些「兵勇」,他們剛到台灣的時候,操著南腔北調,就是說不出清晰的「京片子」,在那個「推行國語」的年代裡,他們,也都曾經因講方言,被當年的班、排長,如今的「黃埔兒郎」們的皮靴踢、被當眾打個老大的耳刮子。
事實上,這一輩老兵剛到台灣之時,幾乎也是邱吉爾所謂的「掃帚軍隊」,在美援沒有來的時候,也是只能用竹竿練習刺槍術,以麻繩綁住腰間,一個接著一個渡過江河搭橋鋪路。
他們真的是邱吉爾所說的英雄,他們的身上,同樣是引領英倫三島抗擊希特勒的那一種大無畏精神!
邱吉爾有段名言:英吉利的志願民兵在戰爭期間協助建造防空洞、路障、巡邏街巷、在要塞站崗、監探敵人動靜。由於武器的缺乏,在演習時,他們拿起了獵槍、手槍、博物館的長矛、甚至掃帚,所以被稱為「掃帚軍隊」(Broomstick Army)。
「這樣的軍隊有著無比的價值與重要性。」邱吉爾讚許這些無名英雄的名言,一向是代表著反抗邪惡決心的經典名句!
也就是這樣的年代和精神,老兵們一直是有著敢戰、肯戰和能戰的決心,讓天天叫囂「血洗台灣」的解放軍反而不敢打,因此保衛了台灣有了七十多年之風雨中的和平,有了今日的繁榮發展。
然而他們的故事,不會是「光陰的故事」、不會有「擊壤歌」,竹籬笆裡面並沒有「春天」,那些是屬於高高在上的統治集團和黃埔長官的記憶。絕大多數的老兵和子弟們,他們的記憶,恐怕只有孫越孫叔叔演過的「老莫的故事」或是「搭錯車」。
他們的子女,身上流的血,有一半是「外省人」,有一半是「台灣人」;他們往來的親戚,九成以上,都是世居海島的「台灣人」。但是,他們還是在政治鬥爭過程中,被貼上標籤叫作「外省第二代」,現在,大概都還沒有超過六十歲。
那些有機會高唱「擊壤歌」之「眷村中的兄弟們」,父母享有優勢的政經地位,和那些台灣士紳「尊貴的台灣人」一樣,都有更多的機會,受更好的教育,或者成為「黃埔健兒」。因此能掌握了詮釋權,講述著那些底層「芋仔蕃薯」都沒生活過的眷村歲月。或者是傳唱著他們心目中的台灣史。
多數的「兵勇後代」(所謂的「外省第二代」),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的「底層台灣的表兄、表弟、表姊與表妹們(他們在台灣的親戚,絕大多數都是來自於母系)」都差不多,一起烤蕃薯、一起爬樹偷甘蔗、一起在暑假的時候到工地搬磚頭、一起幫爸媽送報紙、一起穿著都是補釘的「太子龍」學生服、也是同樣的多年買不起一雙新皮鞋。
他們的爸媽,不管是「底層的外省人」或是「底層的台灣人」,都在養雞、種地瓜;都要響應政府的「客廳即工廠」,在家裡堆滿了塑膠花與毛線球。每一次孩子要註冊的時候,也都是看著父母拿著繳費單,兩道眉毛擠在一塊兒。
如今,這些領著優渥退休俸的「黃埔退將」們,當你們講出來的那些自我作賤話語時,可想過,對於那些曾經很有戰力的「老弟兄們」,你們還有臉相見嗎?
那些「老弟兄們」一定不能了解,七十年前那麼艱辛,台灣一窮二白,卻各個敢戰、能戰,因此讓解放軍不敢蠢動,怎麼到了你們這些後輩將軍的手中,你們的待遇越來越好,國軍的戰力卻會變成將軍們口中的「零」?
真要追究責任的話,戰力變成零,不正是這些肩掛星星的帶兵官帶部隊帶壞的嗎?
報告「將軍們」:如果戰力真的變成「零」,你們更該自責自省,請問你們知道你們才最該負起所有的責任嗎?
●作者:黃創夏/資深媒體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