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楊威利/18、19架共機擾台 盤算是打消耗戰

▲9月下旬共機侵犯我空域的新聞中,轟六轟炸機攜掛飛彈並被清楚的拍攝到,威嚇效果十分明顯。(圖/翻攝自國防部官網)
文/楊威利-2020-09-21 16:00:00
先說結論再論述。
※空軍司令部終於公佈共機航跡與圖片,這種作法非常可取。
※18、19架共機擾台的軍事意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聞
國防部於9月18日上午公佈新聞稿於官網,標題為中共解放軍踰越海峽中線及進入我西南空域活動情況(點閱次數:XXX),內容為:1、日期中華民國109年9月18日(星期五)上午。2、機型轟6機2架、殲16機8架、殲11機4架、殲10機4架。3、活動概要:活動示意圖、照片。4、國軍應處作為,派遣空中巡邏及緊急起飛等兵力應對、廣播驅離、防空飛彈追監。

※空軍司令部終於公佈共機航跡與圖片,這種作法非常可取。
早在中國戰機開始進行繞台時,就有媒體以共機「看見台灣」當標題,當時確實吸引許多民眾關注共機侵犯我週遭區域的軍事新聞,後續並在2年一度出版的國防白皮書中,刊登一頁圖文並茂的共機歷次侵犯我空域的彩照,當時這種作法頗獲大眾好評。

這種作法的好處是透過圖表與圖示,民眾與讀者可以一目了然的清楚,侵犯空域的共機架次與機型,後續國防部也有一兩次出現這種公關新聞稿,但後續類似事件的新聞稿說明就相當八股,例如「國軍發揮既有的情監偵作為…敬請國人放心……說真的這種說明稿實在無法令人安心,當時就有許多評論指出應當比照日本防衛省的作法,於每次事件時公佈不明機艦的航跡圖與照片。(請參見本欄:軍事與外交的失聯)

▲對於共機不斷侵犯西南空域甚至進犯海峽中線,國防部終於比照日本防衛省模式,將來犯的共機照片與航跡圖公佈於官網,彰顯空軍24小時戰備樣態。(圖/翻攝自國防部官網)

日本於冷戰時期(迄今也是一樣)遭遇到俄羅斯機艦的不斷騷擾,除飛航器繞飛日本島嶼外,有時也會有機艦群通過宗谷、清津與對馬海峽,由於國際間的諸多限制,通常日本海上自衛隊與航空自衛隊所屬機艦,通常也只是跟監、伴飛直到俄羅斯機艦脫離日本的監控範圍為止。

這類監視活動還在進行時,防衛省就會進行不明機艦的航跡圖與照片的整理,隨後在當天傍晚時分以PDF檔案的形式,公佈於官網並有下載網址。雖然日本並未公佈每一次本國機艦的動員次數,但透過這種方式讓日本民眾了解到,其實日本海上與航空自衛隊是隨時戒備的,同時基於「有圖有真相」的初步印象,一般民眾也會對防衛省這種作法有比較多的信心,這也能強化部分的心防。

▲日本防衛省定期公佈共軍機艦穿越周邊海空域的照片與航跡圖,除軍事用途外也可以收安定民心之效。(圖/翻攝自日本防衛省)

2020年9月16日,國防部即時軍事動態欄位開始以這種方式呈現共機侵犯的新聞,這是一個好事,這種方式總比「一切都在國軍掌握」的新聞稿來得好。

※18、19架共機擾台的軍事意義。
但由於現代飛航器的速度很快,以台灣海峽平均寬度200公里、飛航器時速800公里計算,15分鐘內就能飛抵台灣本島(不開啟後燃器),因此空軍戰機很多的緊急起飛時間,都是按照這種時間與不同機型而規範不同的時間。以空軍常常進行的戰機緊急起降科目來說,F-16V戰機掛彈起飛為6分鐘,讀者只要搜尋2020年春節加強戰備巡弋空軍,就有相關新聞影音報導。

正由於飛航器速度快且攜彈量大,因此每一次的共機擾台或是侵擾西南空域,都必須當作是個案處理。18與19日的新聞我們要注意的首先是,來犯的共機架次太多,18日為18架、19日為19架,雖然分屬不同空域,但一天內加總起來就是18與19架,這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個龐大的壓力。另外,轟六轟炸機被清楚的拍攝到掛彈(鷹擊12),講白了就是要讓你拍而形成心理上的壓力。

反艦任務上,殲16戰機可以攜掛鷹擊62與鷹擊83反艦飛彈,本身也具備自衛能量,而這兩天(18、19日)的殲16戰機前來,可以斷定的是戰時將在其他空優戰機的掩護下攜掛反艦飛彈,並與周遭的船團結合,以海空協同發射反艦飛彈的模式攻擊海軍主戰艦艇。

最後則是,殲16戰機於2017年7月出現在朱日和基地建軍週年閱兵的空中分列式,象徵該型機於2017年達到初始作戰能力(IOC),未來將可接替殲轟7戰機的作戰任務,這些軍事發展都意味著台灣海軍在未來所將面對的困頓局勢。

而就這18與19架次戰機的事件本身來說,中國另外盤算的就是打消耗戰,由於戰機組員需要訓練、人員與機件必須整補、巡航的燃油也要耗費,即使目前中國還找不出以戰機擾台作為、期望台灣飛官做出過激舉動而興兵,或是真透過類似戰術演練實戰科目,但至少在耗損台灣空軍防攔能量或是形成疲乏感的目的算是達到了。

而在經費少、人員與飛機調派的寬裕度上,台灣空軍是比較吃虧的,必須每次共機擾台就派遣若干架次戰機,甚至是以各基地戰機「接力」升空伴飛的方式因應,壓力不可謂不大。這確實是上次台海飛彈危機以來,台灣海空軍所遭受到的最大挑戰。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