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助加中國幫忙 分析:歐洲對兩岸態度正轉變

▲蔡英文總統3日接見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所率領的訪問團。(圖/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中央社-2020-09-18 05:53:21
(中央社台北17日電)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訪問台灣引發中國不滿,歐洲的分析家表示,這場外交爭端顯示歐洲對台海兩岸態度正在轉變,雖然速度很緩慢;台灣除得益藉抗疫成功拓展外交,中國惹毛各國也幫了忙。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維特齊(Milos Vystrcil)訪台時在立法院演說,以中文表示「我是台灣人」,他此行在台灣造成轟動,也激怒北京,揚言要讓他付出沉重代價。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報導,他這次訪台對歐洲政治人物而言相當罕見,而歐洲大國挺身而出捍衛他更不尋常。

法國批評中國對維特齊的威脅「讓人無法接受」,德國也呼籲北京相互尊重。

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CFR)亞洲計畫主任歐特爾(Janka Oertel)表示:「按過去數十年默默認了的解決方法,捷克被修理時,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應該保持沉默,但我們這次見到歐洲確實展現相當程度的團結。」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下,北京近年加緊外交攻勢,壓縮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包括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機會,歐洲聯盟對此大都保持沉默。

不過,分析家如今認為,台灣幾乎由歐洲政治議程消失的情況可能即將結束,這要歸因於台灣連續藉展示軟實力建功,以及西方對中國日益強勢漸生疑慮。

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亞洲議題專家杜懋之(Mathieu Duchâtel)表示,美國總統尼克森1972年訪問中國後導致兩國建交以來,台灣的「政治空間」年復一年不斷縮減,歐洲雖有些國家允許台灣官員到訪,但大都很不願意採取被中國認為是跨越紅線的行動。

只是這種趨勢似乎已開始扭轉,一個原因是台灣成功對抗武漢肺炎疫情,而這場疫情也凸顯了兩岸政治體制的不同;中國被控壓住武漢爆發疫情的消息,以致病毒傳播世界;台灣則獲讚譽行動迅速,封閉邊界並嚴格隔離檢疫,成功控制疫情。

杜懋之說:「這場危機確實讓台灣很受注目和肯定。以往歐洲媒體從未有這麼多關於台灣的討論。大家有關台灣的討論很令人驚訝,不是針對兩岸關係和安全議題,而是台灣能夠處理如此重大的公共衛生危機,堪稱有效民主治理的成功典範。這為台灣開創了空間。」

他又說,台灣也由中國所謂的「戰狼外交」間接受益,因為這種作風在歐洲反應欠佳。由8月至9月初,中國高級外交官走訪歐洲各國頻頻被洗臉,由義大利到法國到德國,各國領袖都比以往更勇於提起中國人權問題,包括在新疆拘押上百萬穆斯林和打壓香港民運等。

歐洲國家對於與中國電信業巨擘華為集團做生意以及和中國貿易的不平等狀況也日益關注。引發美中貿易戰的強制技術轉移和智慧財產問題同樣引發憂慮。

荷蘭國際關係學院(The Netherlands Institute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lingendael)資深研究員海曼斯(Maaike Okano-Heijmans)指出:「我們大約在美國5年前所處地位,開始了解中國並未如我們預期般改變,正要決定我們應該怎麼做。」

許多西方國家都終於開始了解,中國富起來之後,恐怕不會如原先預期地變成西方式民主國家。歐洲外交關係協會本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歐盟各國都認為中國對掌控雙方關係日趨熟練,而且在新疆和香港等地侵害人權和違反國際承諾的動作日益急切。

報告說:「這些國家承認,這有部分反映出歐洲未能在政治上挺身對抗北京。」

歐洲外交關係協會專家歐特爾表示,歐洲據料不會出現美國那種與中國脫鉤的作法,而將緩緩重新平衡雙邊關係,而這可能促成與台灣合作的政治空間,尤其是在非政治性議題,或是由媒體與議員進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說:「對歐洲而言,這些事情不會來得很快。」但確已出現時移勢易的跡象,包括前德國駐中國大使史坦澤(Volker Stanzel)在內的國會議員與專家本週在法國「世界報」(Le Monde)投書,主張歐洲應「重新思考」目前的「一個中國」政策。

波蘭國際事務研究所(PISM)亞太計畫主任史祖德里克(Justyna Szczudlik)表示,東歐和中歐國家在這方面較有活動空間,因為這些國家和中國的經濟關係不如西歐國家那麼密切。(譯者:林治平)1090917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