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至少有 9 件自駕車、自駕船實驗提出申請,看似百花齊放的背後,有業者卻擔心「政府資源太過分散」,尤其在前期資投資成本難以下降的情況下,更需仰賴政府幫助。在車輛管理制度方面,自駕公車想要真正上路,仍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像是操控員必須要有「大客車駕駛執照」,但事實上,操控員只是對自駕車系統進行監控,有無駕照對運用上並沒有幫助,因此目前自駕公車進行測試時,大多是有一名大客車駕駛、搭配一名操控員,若未來實際上路後,這樣的配置恐怕不符合營運的效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日前發佈《2020年自動駕駛汽車準備度報告》,台灣獲得第13名的好成績。勤崴科技自駕整合服務處協理林映凡表示,政府很支持自駕車發展,幫助業者創造很多測試機會,並且提供經費補助,整體來說對業者相當友善。
不過,在發展自駕車這條路上,業者面臨的壓力並不小。
林映凡提到:「在申請政府補助的速度上,並不是那麼快。」業者必須先申請、實驗沙盒載具條例,經過重重的審查才可以拿到相關補助,時間上會拖比較久。尤其他們在未申請沙盒前就已經投入購買三輛汽車,每年投資金額都超過上億元。
法規之間的相互衝突,也讓業者遇到相當大的困境。
勤崴科技總經理黃晟中就直言,「創新的東西絕對會衝突到現有的法規制度!」即使《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已排除大部分的法規問題,但仍有部分法規是無法排除的。他舉例,現在所有自駕車的操控員,都必須要持有大客車駕駛執照,但有些自駕車上甚至沒有方向盤,「他(大客車駕駛)幫不了我的忙,但他卻佔了最主要的位置,我還要有個研發在他旁邊協助。」這就是目前法規與現況的衝突。
黃晟中說,目前彰濱鹿港提供的觀光接駁自駕巴士,希望可以測試結合觀光及旅遊的營運模式,但民眾支付車資,並且扣抵觀光工廠費用,這件事在法規上不被允許,在多元經營的角色中仍有很多挑戰要面對,民眾對於自駕車也需要有更多認識及包容。
台灣智駕公司執行長沈大維也認為,目前台灣自駕車補助過度集中營運面,可是在研發面上的著墨卻不多,他擔憂,政府鼓勵業者積極申請沙盒,希望讓自駕車產業可以百花齊放,卻將資源分散投入在這麼多業者身上,「真的夠嗎?」
沈大維舉例,美國的 TuSimple 是使用自駕車配送郵件,前後投入超過 2.5 億美元,才讓這台車真正能上路運行,過程中也不乏其他業者,至少都投入數十億美元,台灣這樣的補助規模,是否真的可以支持這麼多團隊,在不同場域運行,「這些都是需要被討論的!」
此外,沈大維也點出台灣發展自駕車最大的瓶頸,就是車輛硬體面的問題。「無論廠商的感知技術做得再好,車輛問題還是必須解決。」目前車輛從感知到做出反應,大約需要耗時 0.9 秒,其中 0.7 秒是來自機械的延遲,這些都是要有汽車專業團隊來協助他們克服,這樣才是一輛成熟的自駕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駕車來了/政府年砸3億扶植發展 扮糾察隊還突擊考核
自駕車來了/台北深夜公車積極測試 最快9月底可載客
自駕車來了/想要真正上路沒那麼簡單 交通法規急需調適
自駕車來了/交通部備妥245億銀彈 籌組自駕巴士國家隊
自駕車來了/「責任混合」難究責 專屬保險還有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