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VR入法能解流浪動物問題?農委會反對:無助人犬衝突

▲全台收容所面臨「爆籠」的狀況,迫使政府思考如何去解決流浪動物的源頭問題。(示意圖/記者陳明安攝)
記者賴志昶/綜合報導-2020-08-25 11:50:31

針對今(25)日立法院召開遊蕩動物TNVR(捕捉、絕育、施打疫苗、釋放)入法公聽會,農委會表示,國際間針對有效的人道犬隻族群管理,強調其必須因地制宜,並非單一策略通案適用,TNVR僅為方法之一;另法律是對「人」的行為進行管理,而捕捉、絕育、回置無主犬,是目前儘速控制外面犬隻族群數量的短期技術性作法,不宜訂為長期、常態性的行政機制,同時TNVR無助於改善民眾特別關注遊蕩犬衍生的人犬衝突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農委會說明,現行地方政府進行遊蕩犬族群控制減量工作,最主要的限制是執行人力與資源不足,而實務上,並不會因為修正動保法再課予縣市更多法定職責,就能促成地方動物保護主管機關人力或預算擴編,反而可能導致縣市基層工作人員難以負荷不斷累增的法定要求,更為頻繁離職調動,不利整體動保工作進行。

農委會指出,國際針對犬隻族群管理原則,需以科學實證掌握問題根源、確實建立評估機制、不斷滾動檢討、相關策略均須同時考量犬隻、人與環境,而非僅關注犬隻,而是要建構在管理人的行為才能有效,並不存有單一通用模式與策略,故應更強調犬隻族群管理需要之因地制宜。

農委會表示,動物保護法於89年公布施行迄今,對應的犬隻族群管理措施,前端針對「人」的行為進行源頭管理:養犬強制寵物登記及負有絕育管理繁殖之責任、特定寵物業者管理、嚴查棄養;後端有收容認養機制,推動多元領養、設置與改建公立動物收容處所、下鄉三合一(寵登、絕育、施打狂犬病疫苗)及TNVR,並不斷推動公私協力以協助縣市嚴重不足之執行人力。

農委會也說,為促使有限資源更有效運用,108年起督促縣市政府建立轄內犬群公安風險熱區,集中資源於熱區,全面清查處置犬隻,區內逐戶辦理家訪,家犬全數寵物登記、實施繁殖管理與不放養,善盡飼主責任,落實動物保護法賦予飼主責任之規範,飼主履行法律之義務;針對無主犬隻,採取與當地人士溝通合作,有效執行捕捉、絕育、釋回;對於有行為問題之犬隻,則捕捉移除收容,進行有系統、科學性的犬隻族群管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農委會最後表示,目前因面臨城鄉差距、當地民眾飼主責任觀念及縣市政府投入動保資源程度,導致各縣市執行犬隻族群管控成效不一,均非修正動保法可以解決,實際上需要的是更多民間團隊的參與及支持,不斷擴大公協私力,讓全國更多區域能同步進行科學且系統性的犬隻族群管理工作,才是早日改善我國遊蕩犬處境,讓社會不再受困於人犬衝突問題的有效解方。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