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夜之後2/澎湖收容所盼不到獸醫 屏東卻能谷底翻身

▲沒有中央統一管理,地方政府各自為政的管理方式,使得收容所的經營成果截然不同。(圖/記者陳明安攝)
記者黃仁杰/專題報導-2020-08-17 07:30:00

國人動保意識在近幾年高漲,零撲殺政策在2017年正式上路,但隨之而來的便是流浪犬貓的數量爆增,面對不斷擠進收容所的流浪貓狗,各縣市公立收容所也只能概括承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團隊實際走訪台北市、澎湖縣、雲林縣和屏東縣,沒有中央統一管理,地方政府各自為政的管理方式,使得收容所的經營成果截然不同,窮困的縣市大嘆經費不足、委外經營的縣市苦於獸醫不足,就連首都台北也有不同的困境,沒有配套措施的修法,已經在零撲殺政策開始顯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爆籠率逼近200% 澎湖收容所死亡率全台最高

澎湖縣流浪動物收容中心是一幢低矮的鐵皮建築,位於澎湖馬公機場不遠處,還沒靠近門口,濃厚的異味就已經撲鼻而來,走進收容所一探,籠內清洗的水漬未乾、部分犬隻蜷縮在角落,有的肋骨清晰可見,有的則是毛髮糾結,具有攻擊性或是容易遭到欺負的狗則被關在狹窄的鐵籠裡,整個所內只要花五分鐘就可走完一圈的面積,很難想像這裡竟擠進了275隻流浪貓狗。

▲澎湖縣流浪動物收容中心的犬貓超收比率已經接近2倍,所內死亡率也是全台最高。(圖/記者陳明安攝)
攤開農委會的公開數據顯示,澎湖縣流浪動物收容中心的犬貓超收比率已經接近2倍,負責管理的澎湖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所長郭仁政在任26年,於今(109)年6月正式退休交棒,由於他不贊成絕育(TNvR),再加上從2017至2019年,澎湖縣流浪動物收容中心平均所內死亡率高達21%,居於全台之冠,使得郭仁政被動保團體封為「屠狗之王」。

問題出在哪?郭仁政也道盡無奈,他提到,《動保法》在1998年通過後,地方的家畜所除了傳統的防疫工作、經濟家畜管理之外,也開始轉做流浪動物工作,即便有中央的預算支持,但對澎湖來說「人力的缺乏才是重點!公家單位只能用既有的人力負擔更重的工作。」

目前澎湖收容所只有4名管理人員,而且沒有專職的獸醫,所以無法一一幫犬隻結紮,只能採用公、母分開飼養的方式杜絕生育,更不用說會有志工能遛狗了,光是努力讓這些收進來的貓犬吃飽、盡力維護環境對他們來說已經是極限。

▲2017年零安樂政策上路後,屏東公立收容所死亡率暴增,在顏杏娟接手後谷底翻身,澎湖收容中心則高居不下。(製表/NOWnews製圖中心,資料來源:農委會)
▲2017年零安樂政策上路後,屏東公立收容所死亡率暴增,在顏杏娟接手後谷底翻身,澎湖收容中心則高居不下。(製表/NOWnews製圖中心,資料來源:農委會)

吊車尾翻身前段班 屏東中途之家委外經營應對

雖然都缺乏人力,但屏東縣公立犬貓中途之家卻因為委外經營,慢慢從谷底翻身。

屏東縣中途之家在2018年9月正式成立,前身就是屏東縣公立收容所,2017年以前,他們執行安樂死的數量都在5成以上,在2014年更是高達88%,曾經一年撲殺6千多流浪犬,數量非常驚人,在零撲殺政策上路後的隔年,因為不能再任意執行安樂死,所內死亡率瞬間飆升至20%,直到愛狗人協會理事長顏杏娟接管之後,才翻轉殘局,所內死亡率直接歸零,去(2019)年更是躍升全台認養率前3名的公立收容機構。

到底,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顏杏娟回憶起2018年第一次踏進收容所時看到的慘況,到現在她都還記憶猶新,「我當下就決定,一定要讓牠們變得不一樣。」因此,顏杏娟花了一整個星期的時間將收容所的環境快速整頓,接著便將多年的犬貓管理經驗帶進來,在人員的悉心照料下,犬隻的健康狀況改善也變得親人,領養率自然提升。

現在,這裡的犬隻每天都有2次的放風時間,採訪團隊到訪的當下,數10隻狗在運動場奔跑、曬太陽,不需要牽繩也不會發生鬥毆傷亡,看到陌生的我們也不會戒備,顯得很自在。

這一切的轉變除了來自於經驗,顏杏娟認為,屏東縣政府委託給民間單位經營,讓公立收容所更有彈性,除了可以慎選飼主、教育民眾,也不會受各方的壓力影響,「我的角色是協助公部門,我們可以不在乎民意代表、長官的壓力,還可以教育民眾。」

▲在顏杏娟接手後,屏東縣公立犬貓中途之家從谷底翻身。(圖/陳明安攝)

沒有公立收容所 雲林縣攜手當地獸醫院尋生路

而同樣也是農業大縣的雲林,有別於其他縣市,是全台灣唯一一個沒有設立公立收容所的縣市。根據《動保法》第14條,縣市政府可以委託民間單位設置指定場所收留流浪動物,因此他們選擇和當地的獸醫院合作,並委託不同的民間代養場,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雲林動植物防疫所技正鄭安國說明,目前他們針對流浪動物處理,首先會送到有委任關係的動物醫院,檢查是否有傳染病、是否為遺失犬,若7日後仍無人招領或認養,才會被送到代養場,這樣的做法不僅可以讓民眾接觸到這些貓狗的機會更多、提升認養率,也能杜絕傳染病在收容所內爆發的機會,對比具有鄰避效應的公立收容機構,反而多了幾分優勢。

委任承接的志成動物醫院獸醫林志成也說,以雲林來說,代養的場所不可能請那麼多獸醫師,加上治療、打晶片等工作負擔很大,這樣的方式可以多人分散管理,比起一開始就集中管理還要好的,照護也會更加精緻。

▲雲林縣並沒有公立收容所,而是靠著當地的獸醫院和民營代養場協助。(圖/記者陳明安攝)
人力足、預算高 台北市苦撐暴籠難題

而我們回到首善之都台北市,少了農業大縣需要分擔人力照顧畜牧產業,加上預算充足,台北市動物之家的經營明顯相較於其他縣市完善許多。不過,首都也有首都要面對的問題,在地狹人稠的台北市,民眾對於流浪動物的接受度也很低,投訴案數量大,結果使得原本核定可收容450隻的台北市動物之家,爆增至700多隻。

雖說犬貓數量爆增,但是對比其他縣市的公立收容所,台北市動物之家光是獸醫師就有7位,還會多聘任2個民間獸醫師、4名獸醫助理,上百位志工也會從旁協助,平均每周會有250隻狗可以出去放風、到戶外享受陽光。另外,除了所內既有的醫療設施,願意協助的民間獸醫院也不少,醫療量能相當充足。

▲台北市動物之家預算、人力充足,經營明顯相較於其他縣市完善許多。(圖/記者陳明安攝)

除了人力較為充足之外,台北市也將斥資超過7億興建新的動物之家,預計在2023年4月啟用,屆時除了收容數量可再增加,同時規劃生命教育教室、友善寵物的親子遊憩場所、醫療中心與寵物美容室等,希望藉此洗刷民眾對於收容所的刻板印象,讓流浪動物能走入家庭。

《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團隊在實際走訪四個縣市的公立收容所後發現,即便在零撲殺後政策後地方政府使出渾身解數,但各自為政的結果就是管理品質參差不齊,少了安樂死作為減少流浪動物的出口之一,收容所所能容納的犬貓數量已經達到極限,在動保意識持續高漲的意識之下,流浪犬貓面臨的新困境才正要開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十二夜之後1/只進不出的爆量犬貓 直擊收容所爆籠困境 十二夜之後3/公職獸醫待遇低 1人顧300犬貓恐怖失衡 十二夜之後4/零安樂死倉促上路 「後遺症」如何解決? 十二夜之後5/浪浪從哪來?「愛心」行為竟成問題導火線 十二夜之後6/TNR是無底洞 就像一場永遠打不完的仗 十二夜之後7/導演無奈成罪人 批零撲殺政策蒼白又空洞 十二夜之後8/動保政策沒彈藥 只憑一個「科」怎麼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