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不准陸生來台 馬英九籲全國校院長站出來抗議

▲前總統馬英九13日呼籲全國大學校院的校院長一起站出來抗議「禁止陸生返台」這項不當之舉。(圖/馬英九辦公室提供)
記者 陳弘志 / 台北報導-2020-08-13 10:30:34
陸生因疫情至今無法獲准返台就讀,引發「政治歧視」議論,前總統馬英九今天(13)呼籲全國大學校院的校院長們一起站出來抗議這項不法、不當、不智之舉;馬英九也透過發表專文,清楚闡述為何維持兩岸青年交流的重要性,不宜透過政治因素中斷的理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下是馬英九臉書全文:

最近政府全面開放境外學生返台就學,卻獨漏陸生,讓他們成為「反中仇陸」政策的犧牲品。陸生來台就讀,一直是兩岸青年交流建立友誼的最佳途徑,蔡政府歧視性的做法,令人深感失望與憂心,謹此呼籲全國大學校院的校院長,一起站出來,抗議這項不法、不當、不智之舉。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大敗,割讓亞爾薩斯與洛林兩省給普魯士(德國),兩國仇恨開始發酵。一次大戰德國戰敗,1919年巴黎和會,亞、洛兩省歸還法國。1940年二戰初期,這兩省又被德國奪去;1945年二戰結束後再回到法國手中。

戰後德法兩國政府有識之士都認為,歷史仇恨終需化解。1963年雙方簽署象徵友好和解的《愛麗舍條約》,成立德法青年組織,共同推動超大規模、歷時數十年、數百萬人參與的學生交流計畫。交換生除了在校園學習,也借住當地民宅體驗異國文化,經過年輕世代數十年的深度交流,曾經是世仇的德法兩國,逐漸化解仇恨、走向合作,徹底改變雙方關係。

事實上,從煤鐵聯營、原子能合作、關稅同盟、到1958年建立歐洲共同體,德法兩國是歐洲整合數十年來最積極的推動者。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正式生效,德法都同意放棄他們歷史悠久、引以為傲的貨幣─法郎與馬克,推動歐洲共同貨幣的實施,終讓歐元於2002年成為歐盟多數國家的法定貨幣,為歐洲整合取得重大進展。德法兩國成為歐洲團結的核心與典範,為歐洲帶來長久的和平與繁榮。2017年剛當選法國總統的馬克宏,第一次出訪就是去德國看梅克爾總理。

如同德法兩國推動青年交流化解歷史仇恨,兩岸要建立永續的和平繁榮,也一定要從年輕一代開始。2011年我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大學院校,到我卸任的2016年,來台陸生增加到4萬2千多人,成長達50倍,各大學都有陸生。儘管兩岸學生來自不同的社會,但有機會在青年時期交流互動,瞭解越深、誤解就越少,越能建立友誼與共同價值,為兩岸永續和平奠定基礎。事實也證明,許多陸生來台後,不只對台灣留下良好印象,並觸發他們對於兩岸未來有更深刻務實的思考,這不是政府用任何宣傳能夠取得的成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陸生自2月9日被禁來台已超過二百天,蔡政府選擇性排除陸生返台就學,完全是政治考量。這種對待陸生的方式,既不公平,也讓兩岸敵意螺旋更加升高;大陸當局日前就決定,暫停今年的新陸生來台就讀。我呼籲兩岸當局,不要中斷兩岸青年交流的機會,讓新、舊陸生都能夠來台,讓共享血緣、歷史、與文化的兩岸青年,能夠跨越政治鴻溝。我也呼應知名政論家王健壯先生日前投書「聯合報」的倡議,呼籲公私立大學校長們挺身而出,一同嚴正要求蔡政府修正錯誤的政策。

蔡英文總統今年4月9日面對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公開指責台灣種族歧視的時候,曾霸氣回應:「台灣向來反對任何形式的歧視」;8月10日接見美國衛生部長阿薩爾時更說,「政治因素不應該凌駕在健康人權之上」。蔡總統說得很對,希望她把同樣標準,用在陸生、陸配及陸配子女身上,拋開歧視,不要讓政治凌駕教育與人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