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府城廟宇數量居全台之冠,可謂是眾神之都,除廟宇建築工藝外,與宗教神明相關的傳統,也一起豐富了台灣傳統藝術文化,而「銀帽」即是府城神明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治時期,台灣打銀業正蓬勃發展,台南許多銀樓開設在舊城區、現今民權路一帶,匯集成一條專業的「打銀街」;如今碩果僅存的幾家銀樓,為昔日台灣打銀業的輝煌史留下見證。
1970年代,當時經營金飾工藝廠的林啟豐,發現金飾業因景氣影響,導致營收銳減,正巧一位友人拿一頂年代久遠、氧化變黑的媽祖銀帽請他設法整理,原就對傳統工藝極為喜愛的林啟豐,遂有意「轉型」,打造供神明穿戴的銀帽;因此,創立了「啟豐銀帽工藝社」。
就這樣,林啟豐成為國內少見的銀帽專業藝師,經過幾年的辛勤奮鬥,逐漸打開知名度,台南西羅殿、台北霞海城隍廟、北港媽祖廟、新港天后宮等,都有林啟豐的作品;當時正值國內經濟起飛,虔誠的信眾賺了錢就去廟裡還願,給神明穿金戴銀,各廟宇訂製銀帽的訂單絡繹不絕,林啟豐除聘請多位師傅,甚至連太太及就讀國中的兒子都一起幫忙。
林啟豐的大兒子林盟修,高中就讀北門農工,念的是畜牧獸醫,畢業後就去當兵,入伍前曾從事養雞工作;1966年出生的林盟修說,雖然從小耳濡目染,在銀花、銀絲堆中長大,但他卻對打銀完全沒興趣,「退伍回來的第一天,父親就要他幫忙」,就這樣接下父親的棒子,至今已35年。
國內純手工製作銀帽的工藝社極為少數,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銀帽製作已能由機器取代部分手工製作,而且因銀帽價格較高,不少客戶轉而選擇價格較便宜的銅帽或紙帽;銀帽製作技術傳承自父親的林盟修堅持「純手工」,他強調,「品牌是父親留下的,不能破壞」。
林盟修指出,神明有各自不同位階的銀帽,設計和尺寸上也各不相同,將銀磚融化,做成銀板、銀線或銀絲,搥打、抽絲、扭絲、折型、敲花、拋光、鑲崁、組合等,完成一頂銀帽平均是5至7天,但從接下訂單至交貨需等上1年,「因為,須按訂單順序排隊」。
銀帽製作技術難傳承的原因,林盟修認為,「銀帽製作需有天分」,也要具備耐心、細心、專心,不論時代如何變遷,都會留下見證歷史的印記,而傳承之難在於「堅持」與「創新」,林盟修卻正好擁有這兩項人格特質,問他這一行還能做多久?林盟修笑笑地說道,「沒去想那麼多」,相信,神明還在、信仰還在,銀帽也將繼續傳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職人匠心/巧手讓老行業新生 達人傳承技藝各有千秋
職人匠心1/南屯僅存犁頭店 蔡進永「跳火坑」扛祖業
職人匠心2/守住花板雕刻命脈 陳佐民取文化部匠師資格
職人匠心4/守護傳統建築 吳家傳承硓𥑮石堆疊工法
職人匠心5/兄弟齊心千錘百鍊 堅持古法手工打造雕刻刀
職人匠心6/翁文林糊紙技藝超群 獲金門文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