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材料的取得,一定會考慮地域性、便利性,澎湖離島因先天資源匱乏,先民於是想到用海中的硓𥑮石、玄武岩當作建材來蓋房子;由於每塊硓𥑮石挖掘時大小不一,形狀彎彎曲曲不平整,因此在堆疊砌牆時,更需要專門的技術,而這傳統的建築工法,隨著科技進步已逐漸消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提起澎湖傳統建築的老匠師,莫屬2013年被文化部列入「一心一藝」的巨匠名冊、精通土水修治技術的吳通壽,澎湖傳統的硓𥑮石建築工法,在吳通壽家族兩代人默默守護之下,勉強維繫著先民的智慧傳承;吳通壽十分感慨的說道,古老建築一天天傾壞倒塌,如果再沒有人出來,難保下一代再也看不到先民建築的大智慧。
硓𥑮石是澎湖特有的珊瑚礁石,它具有孔隙大、通風、防潮等優點,住在硓𥑮石的房子內,可說是冬暖夏涼、舒適乾燥,由於澎湖冬天的東北季風強,加上有「鹹水煙」(形容一種瀰漫在空氣中,帶著鹹鹹海味的水霧)肆虐,離島居民也會利用硓𥑮石,在住家或農田上堆疊1至3公尺高的防風牆,就是今日俗稱的「菜宅」。
澎湖古蹟修復師傅吳通壽常接受文化局的邀請,帶領喜愛古建築藝術的在地學員,體驗施作硓𥑮石的堆疊技術,課程從最基本的「放樣」開始,讓學員在地上量出欲操作的範圍,接著釘上鐵條並綁上繩線,做為硓𥑮石牆的邊界;學員必須按部就班依照此工法,設法堆疊出平穩又整齊的牆面。
說到傳統建築的基本功,養灰就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技藝,吳通壽師傅首先介紹養灰、三合土及石灰之間需注意的事情;吳通壽指出,水泥只有大約30年的壽命,但是石灰卻有百年的傳承,是做古蹟修復的重要課程,隨後抹灰的操作,將坑坑洞洞的硓𥑮石牆面進行「填補」,第二步為「粗面打底」,第三步為「細面粉光」,慢工出細活完成一面硓𥑮石牆。
澎湖的傳統古厝、廟宇修繕,硓𥑮石這項特殊建材,現在大部份以吳通壽家族團隊為主,呈現與台灣本島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情,傳統文學與先民生活智慧,饒富古意與人文之美;吳通壽盼望未來能用傳統的建築工法,將澎湖一座座美麗的傳統建築傳承下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職人匠心/巧手讓老行業新生 達人傳承技藝各有千秋
職人匠心1/南屯僅存犁頭店 蔡進永「跳火坑」扛祖業
職人匠心2/守住花板雕刻命脈 陳佐民取文化部匠師資格
職人匠心3/神明帽找他就對了 台南「啟豐銀帽」超專業
職人匠心5/兄弟齊心千錘百鍊 堅持古法手工打造雕刻刀
職人匠心6/翁文林糊紙技藝超群 獲金門文化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