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是國軍年度最大規模軍演。總有「軍民聯誼」的成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打打砲、射射彈,無可厚非。每個國家都會這樣做。尤其在募兵的時代。不只要讓老百姓覺得納稅錢有去處,更要把畫面拍的有點戰爭美學,刺激這個社會的雄性想像。最好,覺得作戰跟打電動差不多,然後,迷迷糊糊去從軍。
像日本的富士軍演。每年也都會索票演出。民眾彷彿看一場煙火秀。出動的武器不見得要最新、最好,重點要聲光效果十足。開心最重要。覺得自己的軍隊厲害最重要。
為了募兵,日本自衛隊甚至都找寫真女星拍夢幻軍裝照。無非挑起男性豬哥欲。總而言之,說好聽點,從軍是志願役。但總有引誘的成分。這點,很難深究。反正,現代的軍旅文化很難不在某種程度上庸俗化。那種「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的精忠報國,算了吧。
所以,海軍陸戰隊死了三個,民進黨立委出來說幾句「這是作秀」風涼話,不算錯。但三軍統帥也好、國防部長也好,不必急著出來辯,本來就是。重點是:本來就需要有作秀的成分。
不過,那種「捍衛戰士」之類的好萊塢幻覺,比例還是要有個限度。因為,這終究是最大場的跨全兵種的聯合軍演,像今年,就算再外行,也看得出來美國幾乎已經忍不出要跳到演習場裡頭親自參演了,這種軍演,不只是戰術演練,也是默契校正。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門裡門外,還是差很多。
今年的漢光,不只是實兵,而且,接近實景拍攝。我的意思是說,因為兩岸關係緊張,台海周邊戰雲密布,雖然多數人不相信會打仗,但至少,「假想敵」已經不是假的,也不是想的,而是真的,近的,所以,今年的漢光演習,參演弟兄鐵定超有臨場感。因為,美軍、解放軍免費當「臨演」。這種機會真難得。
以前,覺得「演習視同作戰」聽起來就是口號,不太真實。但今年,海陸翻艇三死一重傷,航特部直升機墜毀,又是兩名優秀飛官。這種死亡率,漢光快四十年了,沒見過。演習會死傷到這種地步,對參演者來說,不警惕都不行。
如果問我漢光看什麼?坦白講,軍事我外行。兵器實作,我所知了了。但是,在演訓課目上,反斬首、反登陸,這個,是有玄機的。
主演課目都是「反」,表示兩件事:一、國軍放棄對「假想敵」解放軍的軍事主動性,防禦固守,其他不必。二、所有的「反」,都表示「假想」的怕。簡單講,國軍現在怕斬首、怕登陸。
但是,斬首不會斬太多,基本上,只要一個人怕就可以。就是蔡英文。其他人,沒什麼好怕的,也沒那個被斬的價值。現在的斬首,衛星定位加上精準武器,精確範圍一公尺,要打車頭,大概就不會打到車尾。
不用花腦筋想像。那樣太吃力。最典型例子,看看美國擊殺伊朗二號頭目「聖城旅」旅長蘇雷曼尼就知道了,準確到不會有誤會。尤其,中國大陸的北斗系統建置完成,軍用導引不假外求,以後,基本可以同時追蹤數百人的移動軌跡,真的要斬首,可以一網斬盡。從維持指揮體系效度的思考,確實要提防突襲式的斬首。那接近達文西外科手術,傷口很小,血量不多,第二天就可以上班,身邊人沒啥感覺。
不過,「反登陸」就不是蔡英文一個人怕,或是少數幾個人怕就可以。大家都要怕。反登陸做為主演課目,就表示登陸最關鍵決戰,那就透露了一個非常簡單易懂的潛台詞:台灣會有戰火。
這可不是幾十年前的「血洗台灣」。那是笑話。連金門、馬祖都洗不了。但今天,一場兩岸衝突,砲火及於台灣,從漢光演習的內容可以確定:這是極可能發生的狀況。
上一次,在台灣本島聽到砲彈落地爆炸聲的人,幾乎都已經作古了。那是二次大戰的事情。換句話說,台灣享受了 75 年「西線無戰事」的和平。這麼長時間的和平,沒有戰爭、沒有內亂,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看過。
我常常說,人類歷史上,幾乎沒有一整個世代的人不知道什麼是戰爭,一整個世代的人竟然可以壽終正寢,那真是上帝特別的祝福。
這個祝福,是不是已經結束了?這是當下台灣在思考「大政治」的時候,最核心,最重要的議題。
在軍事戰略上,台灣經過三個階段的演進。最早,兩蔣的時代,他想要「反攻大陸」。這個階段,台灣想要登陸,大陸「反登陸」。這個階段,兩岸的軍事力量,尤其是制空權、制海權,都是朝著台灣傾斜。
1999 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過去不在台灣海峽活動的解放軍海軍、空軍,開始出現在海峽中線以西。之後,台灣的軍事戰略開始調整為「決戰境外」。這個階段,台灣已經放棄「反攻大陸」。整個台灣海峽的軍事力量開始出現以海峽中線為分界的平衡。
到了蔡英文的階段,兩岸關係快速惡化,两岸的軍事較量也開始檯面化、白熱化。台灣的軍事戰略開始調整到反斬首、反登陸。陸戰隊只剩下奪島功能。這種策略等於在告訴對手,軍事力量已經完全朝向解放軍傾斜。在兩岸的軍事互動,台灣已經徹底從主動,轉換為被動。只有防禦,沒有攻擊。只有反統一,不再有統一的企圖心。
一個反登陸為主要軍事思考的軍隊,透漏了怎麼樣的訊息?最重要的就是:下一場戰爭,將會在台灣本土開打。台灣的和平紀錄隨時會結束。
就這樣。其他的,自求多福。
●作者:唐湘龍/資深新聞工作者、政論節目資深評論員、電台節目主持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